(五)
七八十年代的小山村,几乎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村庄。那时,政府还没有提倡:改革开放,发展旅游经济。因此,这里的交通非常的不便,水利条件也很是有限,几乎都是靠天吃饭,勤劳善良的村民能够眼巴巴盼望的着能够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多打下一些个粮食,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
由于各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渗透不到这里来,尽管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们埋头苦干,可还是收入甚微,难以改变生活的困顿,人们仍然过着紧巴巴的苦日子。
这里的农田都是层层叠叠的小梯田,多大数的田地,仅仅只能靠人工种植收割。每到播种季节,村民们就用倔头或者铁锹,一倔头一倔头一铁锹一铁锹地慢慢翻耕土地,然后再一粒一粒把种子慢慢地播上覆盖好。那怕就算最大的地块,耕牛也只能勉勉强强的拖着自制的土犁鈀慢慢悠悠地耕种,周围的边边角角旮沓旯旯的,还需要人工慢慢地耕种;收获季节,也都是人工作业,玉米,用镰刀砍翻以后,掰出玉米穗子,玉米杆子也要扛到家里,留给一些羊啊牛呀当作饲料。熟透了的小麦,先用镰刀收割下来,扎成一小捆儿一小捆儿的。无论是玉米还是小麦,谷物,都是用扁担挑着萝筐,或者用绳子扎紧放肩膀扛着,在婉延曲折的羊肠小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小心翼翼地往家里运送。
然后把凉晒好的麦捆,薄薄地;均匀地;满满地铺在用耕牛拉着石磙碾压平了的土场子上,套上耕牛拉起石磙,一个人站在麦场中心,一手牵着僵绳,一手拎着一个细细软软的小鞭子,一边吆喝,一边时不时地甩两鞭子,憨厚老实的耕牛就会很温顺地拉着石磙,不停地在麦秸秆上转啊……转的……一圈……两圈……
在石磙重重的碾压下,干透了的麦秆儿间间断断的发出“劈哩啪啦”一阵一阵的声响,一粒粒金黄色的麦粒就像一个个刚刚落地的孩子,乖乖巧巧地躺在那里,静静的一动不动,充满了满脸的好奇!
等到大部分的麦粒都被碾压出来的时候,用大铁搽把麦秆均匀地翻一下个儿,再碾压一翻,然后麦秆儿就会慢慢的一点一点地被碾碎,直到麦秸秆儿变成短短的一小节一小节的,还夹杂着细碎的麦糠,就基本上算是大功告成了。
接着用小金搽小心翼翼地拢去麦秸儿,就会露出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渾圆饱满的麦粒,黄灿灿,耀眼得很!趁着有风的时候,用木锹随着风向,荡来荡去的,那些碾压下来的麦粒就清爽多了,麦秸秆儿里的少量的麦粒也被荡了出来。
那随风飘荡的麦粒啊,就像一个个坐在摇篮里的孩子,脸上挂着甜甜的微笑,那可是庄稼人的希望呀!
凉晒好的麦子,我依希地记得用非常老式的磨面机,用一个小小的铁簸箕,一点一点的,小心翼翼的,放进磨面机的最上端的圆桶里,接着混圆的麦粒就会压成几瓣,粗粗的麦瓣随着一个像小婴儿车似的小纱床上,一巅一巅地慢慢悠悠地流进放在纱床尾头的大柨雒里,而那些洁白如玉的面粉就会漏过白色的纱布,一层一层地洒落在纱床下边一个大大的柨雒里。
麦粒要一遍一遍送进圆通挤压,每一遍都要换上稠密不同的纱布,半天工夫,黄灿灿的麦粒,就会变成洁白如雪的面粉,还有粗粗的黑黑的麦芙了。
在那样物质严重匮乏的坚难岁月里,头等面粉我们这儿人们是万万舍不得平时吃的,平时也就只吃少磨一遍两遍的黑一点儿面粉(也就是所说的黑下面),也只有等到过年了,或者家里边来了些重要的客人,才会拿出来珍藏许久的头等面粉,烧上灶火,蒸成雪白雪白的煊煊腾腾的大冒热气的发面馒头。再做几碗香气四溢的炒米汤吃。(事先把小米在热锅里煸炒至熟,用一个小碗盛出来,然后,在热锅里放上食用油,放上几个蒜瓣或者几段小葱,再加上水,待沸以后下进手擀的面条,这样一道香气扑鼻的美味佳肴就做了!)每当这个时候,我和叔伯大爷家的小姐姐,就会各自飞快地端出自己的小皮碗,眼巴巴地瞅着香气扑鼻的好饭,馋得直流口水。
妈妈先给远道而来的客人盛好了饭,拿上雪白如玉的白馒头,接下来就会乐呵呵地给我们两个小不点盛饭了,我俩总是想让妈妈把碗盛得满满的,恨不得能拍拍摁嗯的才好,妈妈就会假装慎怒地说:再添就漫出了啊,两个馋丫头!
我俩真的就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肚饱眼睛饥!一边大口大口地呲溜呲溜地吃着,一边喜嬉嘻哈哈地乐着,小小的鼻尖子上冒着微微的细汗,小嘴巴(叭哒……叭哒……)地响个不停,不一会儿功夫,浑身上下就暖和和的,美滋滋的!
哎,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个个都是家里的老大,被祖孙几代人捧着惯着,真的是,一大家子就围着他一个小屁孩儿团团地转,还不吃这个,不吃那个的,那么多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小食品,小点心,还有家长们煞费苦心做出去来的香喷喷的饭菜,可就是对不上人家的胃口,哈哈,没辙!而小时候的我们,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容易满足;又是多么地盼望,家里边能多来几次客人哪!
金黄灿烂的苞米穗晒干以后,就装进一个大大粮食圈里囤起来。大粮食圈是用细铁丝绑成的铁丝笼子,高高大大的,然后再用围席,从低端开始依次向上,一圈缠着一圈地,慢慢的,紧紧的,扎扎实实地把整个铁丝架子缠绕一遍,然后装上玉米穗子,顶口盖起来遮上油布就弄好了,有时候装不下了,就用麻绳子串上用玉米裤子辫在一起的玉米穗子,一串一串的长长的密密匝匝地挂在屋檐下,或灶房子里。
爷爷每每看到这金灿灿的玉米穗就会默默地瞅上一会儿,一边“吧哒吧哒“”地抽着旱烟叶子,那是老式的自己雕刻的旱烟袋,只见红红的烟丝在烟袋管里“滋滋”作响,小火光一闪一闪的,就像是天上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吐出来的烟雾,一圈一圈地,轻轻地柔柔地慢慢地散开,形成一缕一缕的融进闪闪发亮的洋油灯的烟雾里……
“可不敢糟蹋了粮食,那可是咱家人救命的口粮啊……”爷爷喃喃地自言自语着,一张饱经沧桑的古铜色的脸颊,镶嵌着纵横交错的皱纹,花白的头发,银灰色的胡子,裂着的嘴角掠过一丝丝浅浅的笑意……
在围圈里凉干了的玉米穗子,想吃的时候,或者空闲下来的时候,就在硬硬的地面上堆上几堆穗子,抡上几根檀木棍子,“嘭嘭”“嘭嘭”地捶上一通,金灿灿的玉米就争先恐后地滚落下来,铺满地面,每当这时我们几个半大不小顽皮孩子,也会摩拳擦掌地学着大人的架子,努着小嘴有模有样的抡着捶着……笑着……
小小的院落里,空旷的山野上,回荡着我们稚嫩的笑声,落日的余辉里一朵朵美丽的晚霞,就像一块美丽的缎面轻轻地飘荡在高高的碧蓝碧蓝天空上;几只麻雀在院外的梧桐树上“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窃窃私语,一只灰鹤色的啄木鸟在门前的一颗香春树上蹦来蹦去的,不时地传出清脆的“咚咚咚咚”的声响,爷爷告诉我们说:那是啄木鸟在给香春树治病哩,要不里边的虫子就会把树上的养分给吸收了,树就长不旺了,啄木鸟就是树木的医生。我们半信半疑地听着,似懂非懂,一脸的呆萌!
夜幕渐渐地降临了,天边升起了一弯新月,皎洁的月光已倾泻下了,参差不一的小小的石墙院落,树木,鍍上了一层淡淡的银色,袅袅炊烟已冉冉升起,晚风中飘来阵阵饭菜的清香,几只小狗也凑热闹似的“”汪汪,汪汪”地叫嚣着,大概就是吃晚饭的人们又串门去了吧!
喧闹了一天的小村庄,渐渐地安静下来了,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陆陆续续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一个的围坐在一个大碾盘的四周,大伙扯着大嗓门子,你一言我一语地话着家常理短,轻轻地麻拭一下孩子粉粉嫩嫩的小脸,逗着“伊伊呀呀”正在学语的孩童,幼小的孩童高兴得手舞足蹈的“伊呀”不停……
勤劳善良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代代相承……
月明星稀,夜色已浓,美丽的小村庄裹着皎洁的月光,进入了甜美的梦乡,静谧而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