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首》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诵读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古体诗”的特点。

2.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者情感,感受现实主义诗歌的风格。

3.想象诗歌画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审美的能力。

一、目标1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效果

目标1中的“古体诗”这个概念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很多学生只是死记概念,对每种诗歌体裁的特点没有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我给了学生一个思维导图,首先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诗歌发展脉络图。接着联系三诗歌的具体内容理解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但是第二天复习检测的结果看,效果仍然不太好,要反复加强巩固这些知识点。


二、目标3“想象诗歌画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审美的能力”达成效果不太好。

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上,在分析诗歌内容时,因为时代变化和情感态度的不同,学生很难与作者引起情感共鸣,尤其是在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学生很难理解杜甫为什么在秋风破茅,屋漏难眠的情况下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这个时候我拓展了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让学生去揣摩古代先贤悲天悯人的情怀。

三、学生亮点

李佩璠提问:“为什么官吏来捉人时,老翁要逾墙走?”

学生回答七嘴八舌:老翁缺少担当意识!  

老翁逃走是为了保留家中的劳动力。

……

我借机点拨:文章的所有内容及写作技巧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从中心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个细节的作用。学生接下来开始讨论:老翁逃跑的原因,为什么老妪不逃跑?等问题,最后能更深刻的理解主题:战争带来的徭役之重,百姓的生活之苦以及官吏之冷酷无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