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所普遍接受的宇宙概念,出自先秦尸佼的“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庄子》对宇宙亦下有定义:“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其中“有实”是承认宇宙间有质量的实体的存在, “无处”是指物质实体在空间上没有一定不变的静止形态。尸子的宇宙定义虽然提出了时间、空间的概念,但没有分析时空的本质。
庄子承认物质实体的外在形式和属性,而否定其固定不变与具有真实性。出于这样的宇宙观,所以庄子希望人不要用语言来认识世界。
可人如果不用语言来认识世界?那要用什么?庄子的哲学,真的难理解就在这里。从齐物论,可以看出“我”的重要性,我如果是客观的,就能变成无我的状态,把“我”和万物,世界结合在一起,而这就是齐物。
好比马是客观的存在,如果没有语言,那么这个世界是不是就没有马了,显然不是。
如果“我”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个世界是不是因为不用语言阐述就没有“我”了?
为道日损,显然也不是。因为“我”一直是客观,为什么“我”要因“你”的客观而变的主观?如果我不用你的(客观)语言来认识世界,那么我是不是就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了呢?
显然也不是,因为“我”根本就不需要认识世界。因为“我的主观与客观,是跟你无关的。所以像老庄这些古哲圣人自己很可能是已经领悟到了“天机”的人,只是因为这样的东西很难描述,转化成文字后,再凭我们的理解又变成另一回事。
就像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的道理一样。所以,他们就需要用超越语言,但可以被其他人同样感受到的东西来描述这种“道”与“理”。
那么这种东西是什么?不难想象其在心就是“乐”,其发言就成“诗”。所以《礼记·王制》才说“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而郑玄注曰:“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
这两者结合就是诗词的“声情说”。“声情”的基本含义是指“声音”(如声响、言语、音乐等)所蕴含的情感,是“声”与“情”的完美的结合。
“声情说”是我国传统诗学中以诗乐的天然联结为理论前提,以如何让诗歌靠近音乐作为旨归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孕育于先秦两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以降。
它在靠近音乐、崇尚真情、定位体系、兼顾声律四个方面为古今诗歌理论及创作昭示了特有的价值内涵与实现途径。
而我的毕生理想就是要把诗词“声情说”恢复起来。所以,不论我研究基因学、心理学、符号学、古文字学,还是音乐、美术乃至嘻哈,凡此种种都是此目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