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问责自负。
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中写道:“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轨迹看,刀枪劣势,文化优势。”的确,文化的本质性力量是由生活的多元来维系的,它近乎本能地拒绝刀枪。南唐之灭、北宋之亡都是典型的例子。然而“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惋惜之余也不由得生出思考:“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批判源自何处?文人与统治阶层的矛盾源于何处?
中国文人的艺术活动自带浪漫色彩,却与“历史性”无法脱离。他们需要生存,而文人的肩头多扛不起刀光剑影,因此,他们被逼迫着面临权力和官场。然而封建时代,皇权至上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文人又多带有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自傲特质,这与皇权的本质显然是相悖的。因此读书人哪怕学富五车,激情澎湃,高瞻远瞩,一旦踏入官场,就会陷入两难,要么放弃官位,斩断仕途,要么舍掉自己视若珍宝的清高。统治阶级与文人的矛盾就此显露。
然而爱发牢骚的文人们偏偏总管不住自己的嘴,他们一旦怀才不遇,旁敲侧击的批评便如雨点般落下,这点甚至可以越过汉唐,直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就是其中的典范。《离骚》中表达对君王不满的句子俯拾即是。后来的李杜、白居易等更是如此,这就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与封建专制的结构性矛盾。因此,阳关雪的落寞是有源可溯的。
中国古代文人的足迹遍布四海,他们“激活了中国山水”,使诗魂至今仍萦绕于绝壁,浸润于烟波。历史的局限或许狭隘,但文人的目光拥有穿透时空的力量。他们早已将坎坷的仕途化作嶙峋的青山,将绵延的文脉融入东流的春水。阳关雪下了千年,南唐月亮亮了千年,然而于大苦大难之中笑傲人生的“书生意气”,也震彻了千年,不绝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