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很容易高估某个决定性时刻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每天进行微小改进的价值。好的习惯是自我提高的复利,每天微小的进步,随着时间推移会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时间是感受不到它的影响的,直到某一天,你突破了临界点,跨入新境界。就如同冰块在25.26.27.28.29.30.31度都没任何变化,但是一旦到32度就开始融化,这并不是最后变化的温度造成的,而是此前连续上升的结果,最有利的结果总是姗姗来迟。
而改变习惯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关注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你想要成为谁,不是拥有某种东西,而是变成某种人。你是身份来自你的习惯,身份改变是习惯的北极星。一旦涉及自豪感,你就会尽心尽力地保持你的习惯。如:目标不是阅读一本书,而是成为读者;目标不是跑马拉松,而是成为跑步者等,身份标签会和习惯贴合得更紧密。
习惯养成的四个定律:提示----渴求----反应----奖赏。
第一定律----提示,让它显而易见。
1. 设定执行意图。
我将在(时间)和地点(地点)做(事)如:健身,下午第一节课间,我将在办公室做20个俯卧撑。给予习惯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和空间,让时间和地点显而易见。
2. 习惯叠加
习惯叠加的公式是:在(当前习惯)之后,我将(新习惯)。如:在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到办公室漱口,然后练习毛笔划线。每节课下课后喝一杯水等。
3. 调整你的环境
环境是塑造人类行为的无形之手。在特定环境下,某些行为会反复出现。如想看书就把书放在最显而易见的地方;想写文章,就在固定的办公桌前;想写毛笔,就放在办公室进门地方,随时提醒自己。相反,不想玩手机,就把手机放抽屉里或者另外一个房间;想听书就把APP放在手机的主页面上,把耗能的游戏或者社交软件放进看不见的界面,增加寻找的时间,脱离自己的视线。
第二定律----渴求,让它充满吸引力。
具体的做法是将你喜欢的高频动作与你所需要做的低频动作搭配在一起。如:午休睡醒后翻开书;掏出手机后做10个俯卧撑等。并且如果能学会将高难度的习惯与积极的内心体验联系起来,它们会更具有吸引力,也就是将看起来有挑战的内容换一种方式让内心接纳,不是“得”“必须”而是“想”做那些事,突出益处而非不足。如:锻炼吧“我需要早起跑步”换成“是时候增强我的耐力,加快速度跑步了”。如冥想时会分心,对自己说“分心是一件好事,因为你需要分心来联系冥想。”
培养难度较大的习惯之前,创建激励仪式:深呼吸三次+微笑的例行模式与心情愉快联系起来,再开始习惯的培养。一旦确立了这种关系,你可以在任何需要改变情绪状态时加以应用。
第三定律----反应,让它简便易行。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行为通过重复逐渐变得更加自动化的过程,培养它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重复的次数,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付诸实践,而非纸上谈兵。
通常情况下,习惯需要的能量越少,它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微习惯》一书采用的就是这个原理,每天一个俯卧撑,每天50个字等,微小的开始。好的习惯越简便易行,你就越有可能坚持下去。如:“每晚睡前阅读”变成“读一页”;
“做30分钟瑜伽”变成“拿出瑜伽垫”;“写读书笔记”变成“打开电脑”;“整理衣物”变成“折叠一双袜子”。、
第四定律----奖赏,让它令人愉悦。
首先,用简单的方法进行习惯追踪:比如在日历上打√;或者把回形针从一个盒子放向另外一个盒子。它的功能在于:视觉提示,提醒你采取行动;内在激励机制,因为可以看到,所以不想失去;享受到即时的满足感。其次,绝不错过两次,万一错过了一次,尽快回复固有的节奏。
成功最大的威胁不是失败,而是倦怠。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的分水岭在于,专业人士知道什么对他最重要,而业余爱好者则随生活中的突发情况而改变。专业人士不会因为心情不好而改变行动的时间表,即便享受不到乐趣,但是仍然能做到坚持不懈,所以你必须爱上厌倦。
每当想要自我提高时,围绕行为转变的四定律循序渐进的发展,永不停歇。假如你一直保持健身,你将拥有强健的体魄;假如你保持读书,你能汇聚起知识的宝库;假如你保持对他人的关爱,你的朋友将遍布天下。
小习惯不会简单相加,它们会复合,微小的变化,显著的效果,这就是微习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