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力量

每当情绪低落,就会拿出《当下的力量》再看一遍,心就坚强起来,内核也稳定下来。过去不想,未来不想,无暇他人,只顾好自己,活好当下,怎么开心怎么过。

《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是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的一本极具影响力的心灵哲学著作。它的核心思想深刻但可以用相对简洁的方式来理解。

一、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

这本书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源于与“当下”的对抗,而解决之道就是将意识和认同从大脑的思维中解脱出来,完全地进入并安住于“当下”这一刻。

它主要阐述了几个核心概念:

1. 你不是你的思维(You are not your mind):

  · 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认同于自己脑子里永不停息的思考流(内心的对话、评判、回忆、幻想),认为这个“思维我”就是自己。

  · 托利指出,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思维只是你的一个工具,而真正的你是思维背后的意识(Presence)或观察者。思维本身的功能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但当它失控时,会不断重复地批判过去、担忧未来,从而制造出持续的内耗和痛苦。

2. 痛苦之身(Pain Body):

  · 这是过去所有未被正视、未被接纳的痛苦情绪(愤怒、悲伤、恐惧等)累积而成的一个能量场。它像一个沉睡的怪兽,会因为外界的人或事而被激活,然后它会“寄生”在你的思维中,控制你,以更多的痛苦为食。

3. 临在(Presence)与当下的力量:

  · 当下(The Now) 是你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过去和未来都只是思维在当下产生的概念。

  · 当你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这一刻——比如你的呼吸、身体的感受、周围的声音——你的思维就会停止喋喋不休。这种不加评判地专注於当下的状态,就是“临在”。

  · 在这种状态下,你超越了思维,连接到了更深层的自我,从而获得了真正的平静、喜悦和力量。“当下”是唯一一个可以摆脱时间束缚、找到生命永恒维度的地方。


二、痛苦的本质与如何逃离痛苦?

根据书中的观点,这两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的。

痛苦的本质是什么?

痛苦的本质是“抗拒当下”(Resistance to What Is)。

这种抗拒通过两种主要方式由思维创造出来:

1. 对过去的耿耿于怀:思维不断地反刍过去的错误、伤痛、损失,产生悔恨、愤怒、怨恨。但过去已经发生,你无法在当下改变它,这种抗拒就成了痛苦的来源。

2. 对未来的过度焦虑:思维不断地投射到一个充满威胁、不确定的未来,产生担忧、恐惧、焦虑。但未来永远只存在于想象中,这种对幻象的抗拒也成了痛苦的来源。

真正的痛苦(Pain) 是当下的某种不适,比如身体的疼痛或失去亲人的悲伤,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体验。 持续的苦难(Suffering) 则是思维对“痛苦”的抗拒、评判和编故事(例如:“这不该发生在我身上!”“我再也快乐不起来了!”),从而放大了痛苦,使其持续存在。

如何逃离痛苦?

逃离痛苦的方法不是去对抗它,而是通过“临在”来观察它、接纳它,从而瓦解它与思维之间的认同。具体步骤如下:

1. 成为观察者(Witnessing):

  · 当痛苦情绪(如焦虑、愤怒)来袭时,不要立即被它卷走。向内看,感受你体内的情绪能量。默默地观察它,承认它的存在:“我注意到这里有一股愤怒/焦虑。”

  · 这个简单的“观察”动作,就创造了一个空间,将真正的你(意识/观察者) 与你的情绪(痛苦之身) 分离开来。你不再是那个痛苦,你是在看它。

2. 接纳当下(Accepting the Now):

  · 问自己一个问题:“此时此刻,我缺少什么吗?此刻有什么问题吗?” 在绝大多数时候,你会发现,就在当下这一刻,你是安全的,你是活着的,你并没有问题。

  · 接纳当下的情况,不是说你不能采取行动去改变它,而是首先停止在内心抗拒它。比如,你堵车了,抗拒(烦躁、骂骂咧咧)只会创造痛苦,而接纳(承认“好吧,现在就是堵车了”)则能让你内心立刻恢复平静。在平静的状态下,你反而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比如选择听一段有声书)。

3. 聚焦于当下的感知:

  · 将你的注意力从思维中收回,投入到当下的实际感知上。比如:

    · 感受你的呼吸:体会空气吸入和呼出的感觉。

    · 感受你的身体:感受脚踩在地面上的实在感,感受手接触物体的触感。

    · 观察你的周围:静静地看一件物品的形状颜色,听周围的声音而不加以评判。

  · 这样做,你就从思维的幻象(过去/未来)中回到了现实的“当下”,痛苦之身因无法得到你的思维认同而无法存活。

总结来说,逃离痛苦的道路不是与痛苦作战,而是通过“有意识地临在”(Conscious Presence),打破对思维的认同,停止抗拒当下,从而从内部瓦解痛苦赖以生存的根基。 这本书就是一份引导我们如何练习并进入这种状态的详细地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