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Lighthousekeeping
。。ISBN: 9787540493240
。。文件格式:epub
。。内容介绍。。
生下来就不知道父亲是谁的银儿,在十岁时又失去了母亲,她和小狗被索尔茨小镇的灯塔看护人——“老得像独角兽”的瞎子普尤收留。
在拉斯角灯塔里,银儿与身世如谜的普尤相依为命,煎咸肉、喝浓浓的“大力参孙”茶,把铜器擦得光亮可鉴,在海浪声中用故事温暖着自己的灵魂。普尤告诉银儿,讲故事是看灯塔的传统,也是看灯塔的意义所在,只要有故事,灯塔就会闪光。
然而,“进步”的橐橐足音震碎了这个脆弱的童话。“北方灯塔管委会”决定对拉斯角灯塔进行自动化改造,老普尤和银儿被抛出自己的世界。普尤悄然失踪。银儿独自开始了成长与寻找普尤的旅程。
她四处流浪,偷窃了一只会喊“银儿”的金刚鹦鹉与自己作伴,心理医生说她患有精神病,分不清现实与梦幻失去接触”,但银儿仍然挣扎着生存,努力学习爱与被爱……
多年后,银儿随着一群观光客回到灯塔,她悄悄留下,生起炉火,沏了一壶二十年前的“大力参孙”,在夕阳中,银儿等到了神秘出现在灯塔下的普尤和小狗……
然而,这只是小说最外层的叙述。除了那些像羽毛一般被海上风暴抛到空中、像软木塞一样漂浮在水中的水手的故事外,“胳膊下面夹着一袋故事”的普尤还给银儿讲了另外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巴比•达克的牧师的双重生活。
这个有着《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影子的英俊牧师,本是在剑桥大学念神学的富家子弟,达克返乡时邂逅了漂亮热情的红发姑娘莫莉,两人一见钟情,不久莫莉怀孕,达克疑心莫莉对自己不忠,不顾莫莉的哀求和家人反对,只身奔赴索尔茨岛,就任神职。
在外人看来,达克牧师的生活充实而高尚,教堂坐得满满的,走到哪里都有人对他表示敬意。达克牧师造了漂亮的大房子,娶了镇上唯一一个拥有贵族血统的女人为妻。有时牧师的房子会在夜里闹出很大动静,窗口像闹鬼一样忽然亮起灯,有人大喊大叫、摔家具、厮打。牧师说,那是他在和魔鬼搏斗。他的妻子则对此缄口不言,如果牧师一走好几天,或是有人看见身穿黑衣的他在悬崖上徘徊的话,那是他的自由,他是上帝的仆人,只有上帝才可以评判他。
牧师学会了什么都不去想,他发现这才是最轻松的,修剪灌木时被划破手,反而令他感觉轻松。妻子拉着他去施舍穷人,而他讨厌那些低矮的、散发着鱼腥味儿和烟味儿的屋子、破破烂烂的家具和不停抱怨命运的渔民。在肮脏的窝棚里,他总是沉默,末了才嘟囔几句圣经,在桌上留下一个先令,转身离开。
妻子指责他无情,他便大打出手,事后又充满悔恨地将双手浸入沸水中——他没有理由恨自己的妻子。她谦逊、顺从、谨慎,乏味无趣得像只木桶,但她终归也没什么过错。
在伦敦博览会上,购买柠檬水的间隙,达克听到熟悉的呼唤。
“达克。”
声音很轻柔,但将他彻底穿透,如同打磨好的石头被干净利索地切割开。他身上的某一部分脱落下来,露出里面粗糙的原石。
莫莉抱着女儿。
有着他的眼睛,他的头发的女儿。
……
达克在布里斯托尔城外买了房子,开始了自己的双重生活。每年的四月和十一月,达克到莫莉身边,只有在这隐姓埋名的两个月,他才“有生活、有爱,他个人的行星进入了沐浴着温暖阳光的轨道”。他不准莫莉跟到索尔茨岛,暗暗计划如何安置岛上的妻子和儿子,他为自己规划了一个为期七年的刑期,打算用七年时间在上帝面前赎罪,然后带着莫莉母女远走高飞,但莫莉主动踏上了索尔茨岛,走进了他的教堂,窥破了他的所有秘密……
。。作者简介。。
珍妮特•温特森 (Jeanette Winterson )
1959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后被生母遗弃,一对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夫妇将其收养。16岁时,温特森爱上一个女孩,养母异常愤怒,命令她在家人和情人之间做出选择,温特森于是离家出走。为了维持生活和学业,她不得不在殡仪馆 、精神病院打工,最困难的时候只能睡在汽车后备箱里,但仍以全A的成绩考入牛津大学。
1985年,处女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获英国惠特布莱德小说首作大奖。
《守望灯塔》获得“英联邦作家奖”提名
英国年度畅销书,“英联邦作家奖”入选作品,风靡数十国
2006年,温特森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被授予英帝国勋章(OBE)。
2016年,温特森入选“BBC100位杰出女性”名单。
。。精彩短评。。
#
关于灯塔的一千零一个故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我”是一个元小说,而故事中所有来路不明的人都需要有灯塔这样的神谕。而收养我的普尤,小镇上第一个看守灯塔的人,却是一个瞎子。
#
造物主把伟大的心灵放到了小部分人的命运里,这些人散落在各地,是世间的光。他们出生时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上天的垂怜,只有时间才能告诉他们答案,缓慢引导他们走上早已注定的道路。他们身上有一个统一的记号,就是审美。对美的理解和把握,是唯一共同的特征,因为美就是沉睡的灵魂在天堂的记忆。我低估了珍妮特·温特森,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天赋异禀,老天赏饭吃的作家,她应该算是其中之一。
#
好温柔好温柔好温柔。生活中真实的东西,我所记得的东西,全部是爱。
#
只要还有灯塔,就能归航,就能照亮那片闪闪亮亮的沙滩。
#
生命如此短暂,而且充满了偶然性。我们相遇,却不相识;我们走错方向,却依然碰上对方。我们小心翼翼的选择“正确的道路”,可它却不带你到达任何地方。
#
这本书,第一见到它时,吸引我的是他的封面,深蓝色的是天空与海水,很难找到他们的界限,充满迷雾的海面上,矗立一座灯塔,这塔并不算太高,但却很牢固,冲散阴霾,给人温暖的方向以及希望。
再看简介,“意识流”“时空转换”“动态的风格”“诗一样的语言”我没有理由不去读它。然而,意识流的文体令人读起来会觉得太跳跃,也许是因为温特森把原稿删减的太多,也许在她看来,那些仍是连贯的滴水不漏的语言与情节,那是因为她的心中原就有那些经历,那些情感吧~~
开始的时候,觉得很多地方不太懂,但全部读完之后翻回来再看书评时,又觉得并没有遗漏掉任何情节,与当时的理解也没有偏差,跳跃的地方也仿佛连起了一根线,整本书就这么流畅起来~~
我想,关于小说的内容就不多赘述了,很多朋友的描述已经很全面了。
这本书有着诗一样的语言,充满着现实与虚幻的交错,时空很虚幻但细节很现实,人物很虚幻但对白很现实,故事很虚幻但情感很现实……
有一段我很喜欢:我告诉我自己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栖身于不同的身份中,生活中所有那些不堪忍受的事情就会得到摆脱。卑鄙的那个可以不用承担他那正直的孪生兄弟的抱负和同情心而自行其道,正直的那个也可以安心它时走他的高尚之路,从善如流并且乐在其中,不用在为与他无关的罪恶之行蒙受耻辱和痛悔不堪。
在我看来,这实际是在描述一个人那些内心的矛盾与分裂,是人性之中挣扎的一面,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的生活着呢?
读一本书仿佛是去深海处潜泳,发掘自己内心深处也许有闪光的珊瑚,同时也可以领略那深海处令人流连的景色。
。。我是朋朋,关注我,每天遇见好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