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门儿
同事把我拉进了一个读书交流群,他起的群名叫串门儿。他说,至所以取名串门儿,是因为,杨绛先生在《读书苦乐》中说,读书好比串门儿,去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
可是,我当看到串门这二字,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故乡,我的乡下小村子。
小时候,住乡下,一个村上,大多人是同姓,彼此之间,而且还可能是同一祖宗的,所以经常做的事就是串门。甚至有的人,在吃饭的时候,端着一只碗,可以走一个村。
农村的门都是敞开着的,门不闭户的。东家进,西家出,什么人家,吃的什么,都知道了。特别是当什么人家,有什么亲戚来了,呼啦啦,一个村上人都去围上去看了,评头论足的,一回生,二回熟,都认识了。
乐此不疲。他们用串门这种方式,也增进了彼此的关系,显得有人情味。特别是闲暇时节,会经常相互串门,经常性的接触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我想这就是农村人情味为什么那么浓厚了吧。
所以乡下人,似乎没有秘密,更无隐私的。
后来,进城了,关一门,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对面是何人。我坚持,不要打扰别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原则。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了这种邻里方式。
有时也有矛盾,比如我对面邻居,不知道是什么人,从夏天,他们每天放在门口的啤酒空瓶,我判断年轻人,爱喝酒,有时凌晨三四点,他们唱着歌回家,还有小孩的哭声,估计至少是一对年龄不大的夫妻,有时,我看到一个穿中学校服的小女孩,跟我上班差不多的时候下楼,至少应该有两个小孩。有一次,他们半夜又在唱歌、吵闹,也许我是年老觉轻了,翻来复去睡不着,气得我想拿东西砸墙,忍无可忍之下,我选择了报警。果然,出警很快,我听到对门有人去敲了门,讲了吵到邻居之类的话,对门果然立刻消停了。
所以,串门这事,除了农村,估计在城里很少有的吧。至少于我,至淡至疏的性情,平时也不喜欢与人有更多交集的,肯定不会无故去打扰人家的。
可惜,农村里常做的串门这种事,也越来越少了。老家CQ后,年轻人都离开了,进城了,剩下的老年人,搬在大队里专门为安置CQ户的过渡房里,成了老年人的天地,我每次回去看我娘,她总是和老年人一起,三五,成群地坐着,拉家长。
我娘也不喜欢串门,但, 不防碍她与邻居们聚一起,端个板凳,拿上吃的,坐一起,交流着见闻,分享着食物。见我回去,不止我娘的笑容灿烂,周围的老年人都对我露着笑脸,还有对我娘羡慕的眼神。
这些留下来的,是乡亲,更是近邻。他们和我的娘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没有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无远近闻名的要人。谈笑无鸿儒,往来有白丁。但,他们在一起,平等,和谐,互爱,快乐。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望着母亲花白的头发,看着周围这一张张老树般绉纹深起的脸,我反复地在心里问自己,答案也许只有在风中飘了吧。
这些年,我回老家看我娘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久违的亲情,乡土乡情,悄然无声地在我心头淡淡升起。千万里,我再也走不出那个小村子里了。
于是回去的每个黄昏,吃过饭,我也端个板凳,拿上小吃,跟在我娘后头,与老年人聚一起,串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