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下班回家,原本计划去健身房健身,但是找不到自己特别想穿的那套衣服(其他健身的衣服其实也不错),再加上,身体又略显疲惫,就不想去了;
计划每天要做50个俯卧撑,但是觉得今天胳膊有点酸,刚做了两个就感觉很难受,于是乎告诉自己,今天就算了,明天再做吧。少一天也没啥影响;
本来要开展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自己坐在办公桌上的时候,发现桌子上盆栽好久没有浇水了,于是起身去浇水。发现盆栽有几片发黄的叶子,就打开手机去搜如何治疗。一不小心被娱乐软件的小红点提醒,点进去就一发不可收拾。工作被抛到了脑后。
如果你有以上的几种情况,恭喜你,你有着典型的完美主义倾向。但是,你并不孤单,你只不过是万千完美主义者大军中的一员而已。完美主义者有一个信条:如果不是最好,那我宁愿选择不做。
著名作家斯蒂芬·盖斯,在他的《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一书中,对于完美主义者,给出了三个标准:完美情景、完美质量、完美数量。
完美情景
完美情景,就是做事情必须在几个方面是完美的,自己才会去做事,比如地点、时间和资源。只有等这几个都达到完美状态,采取行动。但是,现实往往很难都达到预期,于是乎,行动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很难很难。
完美质量
完美质量,就是自己要去做的事情一定要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少一点都不行。如果在开始之前,自己预计的结果不会达到自己的预期,就选择不去做。内心OS是:既然不能完美,做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完美数量
这类标准,就是要做的事情是可以用数据衡量的,少一个都不算。就如同上面说的目标:“每天做50个俯卧撑”。这个是很难达到的,因为要求“每天”“50个”。实际情况,少做一天,或者实在撑不住,有一天少几个,对于自己长期锻炼都没有多大影响。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是不是完美主义就是一无是处呢?
肯定不是。你问这个问题,就又陷入了完美主义的怪圈。任何人的性格和个性,都有其优势和劣势。极端化优势的想法,极端化劣势的想法,都是完美主义的一种变体。
很多优秀的企业家、艺术家和医生,都是完美主义者。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需要的。
一个广受欢迎的产品肯定是越完美越好,只不过他们不会上来就要求造出完美的产品,会经过无数次的迭代;一副世代流传的名画,肯定是在画家手里,千雕万琢,近乎达到他心中的完美境地。
虽然完美主义者有着很多的优势,但是他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也是特别痛苦的,就如同上述说的那些。那我们该如何才能走出完美主义的怪圈呢?
有三条理念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我个人亲测有效。
理念1:接受现实,降低标准
哈佛幸福课上,有一个教授给了一个很好的模型:人生道路从A点到B点,从来都不是直线的,而是螺旋式、坎坷地达到B点。
但是,我们太多的人都天真地认为,从A点到B点,就是直线到达。如果在路上遇到一些坎坷,或者进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会心生抑郁,懈怠。甚至于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犹豫不前,甚至于经常性地半途而废。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我们就要结束这样一个现实: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要经过无数坎坷和挫折的。并且,我们也要接受另一个现实:很多事情的结果,往往都不会达到我们的预期。只有,我们接受这样的现实,降低标准,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才能无所抗拒,无所恐惧。
理念2:快速入门
我们有太多人,希望能够快速成功了。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教人成功的骗子一再得手。骗子就是利用人性的缺点:不劳而获,或者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一劳永逸的收益。
只要我们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事,或者看历史上的人和事,就会发现,快速成功是不可能的。希望快速成功,就是完美主义的一个变体。
快速成功不可能,并不是说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什么都可以不做。快速成功不可能,快速入门是可以的。
比如,我们新入职一个新领域,我们想要1年内做到行业专家级别,这个是不可能。但是,我们可以从请教人,找书看,总结本职位现在成熟的专家等,看看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不要求多。精选出能够把工作完成的最少的能力集,集中锻造这些能力,你就可以快速入门。只要我们能够快速入门,并且坚持不改赛道,坚持不懈,我们就会比别人成长快的多的多。
理念3:积极试错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一件新的事情,如果做得磕磕绊绊,就会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件事,甚至于怀疑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有问题。没有比这还幼稚的想法了。
为什么我们会一上来就认为,自己对于自己应该做的事,就应该得心应手。这就是完美主义。这个怎么可能呢?
一旦我们决定要在一个领域发展,并且找到了具体的位置。在知道了最小能力集合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挖空心思去实践,去积极地试错。只有在项目的推进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能力差距,才能知道我们更适合哪个方面。
无论多牛的人,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总结一下,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到“完美主义者的怪圈”,就是因为我们会被三个不现实的要求给困住:完美情境、完美质量、完美数量。
当我们要想要摆脱这个困局,我们要“接受现实,降低标准”,并且在想要做的事情上“快速入门”,在实践的路途上“积极试错”。最终,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我们肯定是无法达到我们的预期的,有可能只能完成80%,但是也有可能会完成200%。这都是鉴于我们对于能力和现实的误判。
只有经过一次又一次对于自己判断能力的纠正,对于现实的接受,我们才会走的更加从容淡定,不再患得患失,诚惶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