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华杉讲透】:“我们总是怕别人不了解自己,但君子就不怕。因为学问德行,本身是为了自修,而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那君子怕什么呢?怕不了解别人。如果你在上位,不了解别人,都不知道怎么用人;如果你交朋友,不了解别人,就可能交到损友;如果你遇到高人,却不认识,就会错过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华杉老师的解读让我认识到了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重点是要了解他人,不是自我表现。自我表现的原因,一方面是想要被看见;另一方面是害怕被误解、被小看,从而会想要通过证明自己,被他人看见。
我突然意识到,人本能性地习惯是自我表现,而不是了解他人,就算了解他人,也是一种八卦性的,问一些家长里短的私事,而不是对人本身的好奇。这里要有很明确的边界的划分,就是自己要清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他人的私事就是不该问的部分,而对人本身闪闪发光的部分更多的是一种好奇、请教和学习的态度。
前几天也有学到“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理解自己,也不生气)”。
《华杉讲透论语》:“人不知我,不知什么呢?从孔子来说,是自己学问太大太高了,别人理解不了,你怎么跟他说,他也不懂。终于,他以为他懂了,其实他“懂”的,根本不是你说的那回事!这时候,不生气,才是君子。还有一种不知,是所谓‘怀才不遇’,我有能力,但别人却不知道,上级不知道,于是愤激在心。”
这里让我更深切地理解了“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背后的深意。结合今天所学,让我感受到,这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两部分,一方面是要主动了解他人,了解有三个目的,一是通过了解向他人学习;二是通过了解在配合中更好地发挥他人的才能;三是通过了解分辨对方是否是志同道合的人;另一方面是不要害怕不被人看见,不被人了解,以及被人误解。
去年在看《奥本海默》电影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当一个人的思想远远超越大多数人的时候,不仅会出现不被理解,也会出现被误解,甚至会因为太超前不符合当下的“规则”而经受磨难。就像布鲁诺因为支持日心说,反对天主教教会的权威而遭受火刑。
其实当自己通过自修不断地强大内心的时候,是不需要外界的看见和认可的,因为自己能够认可和肯定自身的价值。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反倒要看见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价值,向他人学习。
这也就是华杉老师讲道的:“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怕不够了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