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民族,愿意把自己融入中原文化,这个民族只能是鲜卑族。如果有一个民族,固执近乎于迷信地跟定一座城,这座城只能是盛乐城。
经过考古学家的不断努力,盛乐古城的真面目逐渐揭开,它的旧址就是现和林格尔县北的土城子。
距土城子不远,建立了全国唯一的鲜卑族历史博物馆,其北数百米,为盛乐经济工业园,牛根生所创建的蒙牛集团,就位于工业园内。花两块钱,就可以坐公交车回县城。
鲜卑拓跋部发祥于大兴安岭南端的嘎仙洞,公元258年,二次南迁最终到达成乐城,并改成乐为盛乐。此时,三国硝烟未尽,西晋政权尚处腹胎。公元310年,拓跋猗卢在盛乐建立代国,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派兵灭代。公元386年,拓跋珪还盛乐,建立北魏。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对峙时期。
学者评价,鲜卑拓跋部走出大兴安岭,由游猎到游牧,由山居而帐居,在呼伦贝尔和乌兰察布草原上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越;又从大草原迁于定襄之盛乐,由游牧到半农半牧,由帐居而逐渐定居,迁都平城(今大同)后,农耕处于主导地位,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跨越,正式跨入了封建社会。盛乐140年,正是两次跨越的过渡阶段,对于第一个在中原大地建立封建王朝的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演进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博物馆内,尽情领略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发展,面对蜡像,似乎能听到呼之欲出的声音。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个民族对文化的渴望,超出了对疆土的占有欲望。北魏的继承者没有停留在马背上,而是对儒学、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军事统一南北的步伐停止了,而南朝还在变幻大王旗。迁都平城后,造佛运动开始,云冈石窟诞生,近百年间没有停歇。再迁都洛阳,又促成了龙门石窟的大兴土木。北魏用汉官,学汉文,习汉服,改汉姓,与汉婚,从此,鲜卑族群隐然消失,融入汉民族当中。在博物馆电脑前,查询了“高氏”,与鲜卑族的“是楼氏”相对应。也就是说,“是楼氏”改为汉族的“高氏”。那么,我是否流有鲜卑族的血液,不得而知。
称盛乐为古城而不是古都,因其早已有之。史料记载,盛乐古城所处地区在商周至春秋时期为猃狁、北狄居住的“襄”地,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云中郡,汉为定襄郡成乐县,北魏时为盛乐都,唐代在此设立单于大都护府,辽代为丰州振武县,元代为振武城。城镇建置的历史长达2000余年,这在内蒙古地区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来说也十分罕见。
站上博物馆顶部,四望绿野苍苍,地势坦荡,资料称,盛乐古城东傍蛮汗山,北依大青山(古阴山),西濒黄河水道,南扼古道杀虎口,处中原通往漠北的山口要冲地带。
也许,盛乐应该享有像六大古都一样的地位,可是它的古建筑太久远,且荡然无存。盛乐之梦,只能由当代人续写。出于怀根情结,和林格尔县将经济工业园命名为盛乐,也将南山公园的百亭园以盛乐为名。会不会因和林格尔(蒙语意:二十户人家)的简陋,而改县名为盛乐?
来到蒙牛工业园,更让人感慨万千。划时代的社会演进,需要划时代的领军人物。一流的厂房,一流的环境,一流的产品,“蒙牛”对“超女”,不仅是词语上的佳对,更是营销策划上的妙笔。蒙牛集团的乳制品产业链,带动的不仅是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地域经济的发展。
遗憾的是,盛乐百亭园只逛了一半。著名的中华古钱币坛没有去。所谓百亭,是将全国各地名亭复制于此。夕阳的光线,在南山公园的树林间流光溢彩。一亭一景,赏心悦目。湖边,翠树环绕,两三钓客,有意思的是,一对新人来此拍结婚照,佳景丽人,相映成趣。
夜间受小虫骚扰,密密麻麻爬满灯具和墙壁,店主赶忙前来杀虫,道歉。
半夜下雨,天亮未宁。冒雨赶至盛乐博物馆,馆前广场立拓跋珪骑马塑像,手举马鞭,马蹄腾起。
一个强国之梦,从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