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听过一个成语,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比喻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
这个成语的的故事来源是: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 英博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鲁肃多日不见吕蒙,再见吕蒙的时候,跟吕蒙谈论,发现吕蒙突然学识渊博起来,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有勇无谋的武将了。于是发出感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是在古代,有限知识的情况下,人们掌握的知识感觉少的可怜,可是即使这样,古人把那有限的知识熟读再熟读,至灵活运用。在古代,知识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个时候,书也被统治者掌握,所以,大部分人对知识是渴求的,大部分人是文盲的,是容易被迷信愚弄的。
那个时候,有限的知识,朴素的理论构成了古人的知识系统。
这个情况在中国持续到80年代,到了90年代,义务教育的普及,高校扩招,最重要的是90年代后到2000年以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0年,让知识以指数级指数的速率爆炸。所以,在当今社会,虽然在高精尖端领域,理论知识依然存在很多的难点要攻克,但是,对于人们普通生活来说,要做到高质量的生活,互联网上的知识有点多了。人们反而有点无所适从了。
人的成长,最根本的是见识的成长与进步,而这个过程,除了上课,视频之外,最普遍,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读书。
现在好多人,好像都得了一种病,叫做读书焦虑症。对于读不了书是极度恐慌,所以在拼命在公众号,在浏览器给推送的乱七八糟的八卦中了解点滴信息垃圾,对与有见地的大块头的书籍,是懒得翻开一页。我也是这样的情况。把主要精力都聚焦在读书之外的焦虑上,对于读书本身来说,却极少去操心。这是一种聚焦错位症。
所以,要高效成长,要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读书本身上,书里讲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难点,读书时常是多少时间。而对于读书之外的事情,不要考虑太多。这是正确的聚焦。
合理安排好任务,就把精力放到里面去,这样,才能获得最为高效的成长与进步。
对于遇到读不进书的问题,对于还没有养成读书习惯或者读书刚性需求的人来说,有一个最笨的办法,——抄书。给自己定一个固定的时间,以一小时为单位,中间休息时间不能高于10分钟。给自己一个抄书的任务,边抄书,边读书。要一句话一句话的抄写。这样,最大限度的调动手、眼、耳、嘴四个方位让自己进行输入。这就最大限度得避免了注意力漂移,杜绝了聚焦错位的情况。这说是抄书,实际上锻炼的是心性,让烦躁的心静下来。抄书坚持一个月,每天抄2个小时,不要在乎效率低。这样坚持下来,会发现自己会变成那个别了三日,刮目想看的士的。
如果说效率太低的话,可以变通一下,把抄书,改成打字。以一句话为单位,在电脑上对着电子书,坚持打字一个月。这样,打字速度也能得到锻炼,心性也能锻炼。久而久之,必然让自己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效率也越来越高。
个人呢,也能获得最为快速的进步。
这其实是第一步,知识的获取。
在做好第一步的同时,如果能够把所思所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能够给别人讲出来,让别人听明白。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学透了。而自己,也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