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一的时候,有一个公选课,是一个学院的学生一起上课的那种课。期中测试题,我抽到的题目是,“说出历史上十个宰相的名字”,我站起来,很轻松、很完美地回答了这道题。我成了全场少数几个靠实力挣得满分的学生之一,也收获了很多掌声。
当然,这个也许跟运气有关。虽然,如果我抽到的题目是跟茶文化、酒文化、姓氏等有关,我也许也能回答的很好;但是,我喜欢历史,喜欢看名人传记,是我能完美回答提问的关键。
我一直认为,不偏科是我的优势。
二
在《金蝉脱壳》中,雷·布雷斯林(西尔维斯特·史泰龙饰)是最强的越狱高手。最艰难的一次越狱,他用上了超强的地理知识,精准地判断监狱所在地,最后成功越狱。
三
回老家过年,正月和小学同学聚会的时候聊起了某个读医学的男生,知道他调回我们市最好的医院当医生。突然发现,我的小学同学中,有很多人(粗略估计有五分之一)上了重点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福州大学…);初中、高中同学中,上重点大学的人更是一大把。
读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去全国各地旅行,记得我跟大学同学开过一个玩笑,我说,“如果没钱了,我就去北京、上海、福州或者厦门,找我的同学蹭饭,蹭完一轮再来一轮”。
四
我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我知道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这样,我才能有更多的机会看外面世界。
据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很小的时候,就认定自己不聪明,所以,坚信只要笨鸟先飞,也一定能和别人同时达到目的地;也坚信只要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质变。可以说,在读书用功方面,我绝对是榜样。
可是,在大四下学期的时候,我最终没有拿到美国大学的奖学金,我因此变得非常迷茫,非常沮丧,我开始认为曾经的坚持都是错的。
在临近大学毕业的某一天,我像个行尸走肉一般在校园游荡。
当我再次走进图书馆,重新拿起那几本厚厚的专业领域名著的时候,我突然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我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飙升的境地。
我意识到,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质变;如果没有发生质变,只有一种可能,那就量还不够。
五
在进行公司内部培训的时候,我站在讲台上,非常投入地跟一批新人讲解环球基金的业务。
不过,我发现他们跟我几乎没有互动,有些人的眼神看着就好空洞,完全跟不上我的步骤。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没有世界地图的概念。
我只好放慢速度,先给他们补地理课,我把世界地图画出来,告诉他们,金砖四国、金钻十一国的位置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