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非常呈两极化
喜欢的觉得非常实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意义。
不喜欢的人简直要给1星2星:就300字就能讲明白的事情非要浪费一本书?
判断一本书是否有用,是否对“我”有用,最权威的评判标准无非是:
它是否促成了“我”的改变?是否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第一点,是否能促成改变,这个一向是取决于各人。
书里讲的道理、要点总结起来就是一张A4纸,确实不算高深。但是知易行难,读完书之后是否会花时间来思考一下其意义和可行性、是否愿意尝试使用并进行总结、是否能否坚持一段时间?这都不是书的作者能决定的。
再说第二点,是否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即,内容是否有用?
我觉得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从上学开始,笔记怎么做,似乎就是一个不需要的学习和思考的伪命题。板书怎么写、老师怎么讲,笔记就怎么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各色笔轮番上阵,笔记本不写满了、不花里胡哨就体现不出学习的热情。课本上更是毫无章法,见缝插针,记下老师所说的每句话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排版啊格式啊都不重要。
这么写也不是不可以,回头看来,主要还是中国传统的填鸭式学习方法决定的。学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记录下老师传达的信息,并背会记住。我们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不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再做自己的思考和发挥。
而等到真正需要深入思考、反复研究、进而得出某种结论,这种程度的原生态笔记法就会显得不足。
离开学校后,我开始自学康奈尔笔记法并用于工作中。只是简单的改变一下每一页面内容的排版,就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开工作会议的时候,记录的内容还是跟原来不一样。但是因为增加了左边一侧的空间,就可以在一团糟的笔记中提取中最重要的要点,放在左侧;后续需要跟进和完成的工作,我放在下侧的空间,每一个要点前加上方框,完成一个就打一个勾,一目了然。
简单改变笔记法所能带来的变化,让我非常惊讶。
而这本书,表面上看是关于”选个什么样的笔记本“,其内核是”应该怎么记笔记“,可说是更进一步,要求在记笔记下笔的同时就开始思考、取舍、归纳、总结,通过记笔记的过程理清思路、理顺逻辑关系,从而迅速达到目的、促成行动。
这本书所罗列的几条笔记法原则,其实非常简单,例如:一页只记录一个主题;用A4纸大小的笔记本;整个页面分成四大块;用笔颜色不超过三种,等等,有兴趣完全可以读读这本书,大概1小时就能翻完,在此不再赘述。
这些都是表面的“招式”,练习几次就能熟悉。真正的“内功心法”其实就是通过笔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以便有效、迅速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能达到这个目的,才是所有“聪明人”之所以为“聪明人”的最终秘密。
相关文章:《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一周输出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