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在我们的身边,总是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在外人面前十分擅长伪装,营造出自己极好的人设;而当他面对家人时,却将自己最不堪,最暴躁,最丑陋的一面都展现出来。
面对外人委曲求全,表现出十足的微笑和善意;面对家人,却是颐指气使,理直气壮,丝毫不在乎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他们只知道一股脑儿将自己的坏情绪,全部都向身边最亲密的人倾倒。
可是,这样的心理并不正常。
为什么我们总容易将糟糕的一面展现给身边最亲近的人,却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陌生人呢?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这种行为本就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1、心理认知行为:自我约束与放松
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对自己的仪表穿搭有所约束?
答案是:陌生的环境。
即便在平日里,他是一个活泼健谈的人,当他初来乍到一个陌生环境时,他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
等适应了新环境后,他才能熟悉这个环境里的陌生人,知道该如何跟对方打交道,用什么方式,什么态度跟对方交流。
这就是“自我约束”。
从大的方面来分析,一个人的自我约束又包括:外界约束,心理约束,行为约束,规则约束。
普遍意义上,我们往往容易被心理以及规则约束着。
比如有些公共场所贴上:禁止吸烟,禁止乱丢垃圾等。
这样的方式,就属于对一个人的规则约束。
而跟陌生人交往,在陌生的环境跟陌生人进行社交时,这就是我们内心所自发产生的“心理约束”。
人都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外界,于是给自己戴上面具,让自己看上去“没有瑕疵”。
毕竟,陌生人又不了解你,你完全可以假装自己的某一面给他们看。
心理学:为什么有些人对家人冷漠,对外人充满善意
而跟家人相处,我们的内心和情绪是完全放松状态。
在放松的状态之下,人更容易暴露出隐藏在人性深处的东西。
比方说:积累了许多的负能量,工作时受到的委屈和压抑,社交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经历了某些让他感到不爽的事情等。
这些行为背后,都代表着他心中黑暗的一面,代表着他心中的负面情绪。
于是,家人就是最好的“出气筒”。
在外界不敢表现出的暴躁,坏脾气,在家人面前丝毫不加收敛。
在家人面前,不会在乎自己的形象,而在外界却在意自己的形象。
这是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认知偏颇,也是人的伪装。
所以,很多时候不要轻易相信一个人在你面前所表现出的一面,你要看他跟家人相处时的状态。
2、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如果一个人被偏爱着,他很容易不珍惜这段感情。
举个例子:
在恋爱中,你对一个人越好,对方反而不知道珍惜你;时间久了,他对你的感激与爱意越来越低,取而代之的是敷衍和冷漠。
因为你的付出与爱意,让他的潜意识里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反正他也不会离开我,他那么爱我,还不是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于是,你对他的好,最后变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才意犹未尽,情难自已。
而在家庭关系中,我们与家人相处的状态就是有恃无恐。
父母对你的好是天生的,你是他们的骨肉,血浓于水的关系;无论你做了什么事情,都有父母站在你身后。
久而久之,你越来越不在意父母的情绪和感受,只知道将自己糟糕的一面表现给他们。
但是,如果你在外人面前,在陌生人面前,这一切都是不可以做的。
无论你是谁,做什么,如何想,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
你对别人不礼貌,别人就不会惯着你。
正因为有了这层状态,才让你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尽可能地表现出自己的善意。
做了伤害家人的事情后,人总是“难以启齿”道歉的话语;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一旦跟陌生人产生了矛盾,他们不得不道歉。
这就是做了某些事后,个人所需要承担的后果和成本。
与家人相处,成本太低,不需要有任何负担。
与外界相处,成本高,一个不注意就可能让自己付出大的代价。
于是,在这样的心理与自我认知状态下,人总容易将自己糟糕的一面呈现在家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