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夏朝开始,我国便已有了“庠”、“序”、“校”等不同规模学校的建立;到了西周,已形成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两大类,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教育内容更为多样,形成了最早的“六艺”,即《周礼》所载:“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历朝历代我国不乏以劝学为主题的文章,荀子在《劝学》中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并通过列举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不断变化,阐明了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那么,人为什么要学习呢,这是因为学习不仅能够增长见闻,还可以明德至善。《大学》开篇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达到明德至善的路径则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荀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将人的精神、人格、思想、灵魂统一到圣人的道德言说中去,“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学记》中也指出,“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古之圣贤学习所考核的标准,既有学业方面的读经断句,又有做人方面的树立志向、处世交友、尊敬师长、化民易俗等。可见,修德讲义是做人的根本,儒家“不学礼,无以立”的礼教模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都将立身做人置于教育的首要位置,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儒学的这种劝学传统,其精神贯穿于儒学发展全部,宗旨都在于劝导人们通过学习来获得修养,从而最终达到道德至善的境界。

在学习过程中,师者的存在非常重要,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人,也是学生道 德修养的学习楷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立论“古之学者必有 师”的宗旨,肯定师之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从历史的角度批判当时的社会耻于师的风尚。 而《学记》中亦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也 即,教师应当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过失有所察觉与应对,如此才能因材施教,让学生 从中获益,有所成长。

  英国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曾写道:“世间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学更美。当防线崩瘫,价值崩溃,水坝倒塌,洪水为害,前途变得灰暗,古迹沦为泥淖时,只要有大学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闪光;只要它存在,人那颗被引导去从事美满探索的自由心灵仍会给人类带来 慧。”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应当是伴随一生的,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