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年开始,父母就把我当成宝,常常乖乖的哄着,常常把我举高高要啥给啥随叫随到,心里好欢喜,后来要求越来越高,父母为了辛苦养育供我读书,四处借钱让我们面子有光只想着以后我定会光宗耀祖,成为国家的栋梁,我的无数次要求,父母都努力办到,从来没有一次拉下,父母给的一切,习惯成理所当然了。
上大学时家离得太远,为了省钱总是买凌晨的飞机。有时航班晚点,便在机场打电话告诉父母让他们别来接我,我坐大巴也能回家。可每一次,他们都要亲自来接。有一次我凌晨3点才到家,爸爸已经等得不耐烦,一边骂一边帮我拿行李:“下次再也不来接你了!”我妈悄悄说:“你听他瞎说,明明在家的时候一直催着我出门,就怕接不到你。”“他只是太想你了。”在外面那么多年,父母从来没有亲口说,我们很想你。就像父母很少对儿女说“我爱你”三个字。但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践行这句话。每一通电话里,总有一句没有说完的话。每一次打生活费,都有一句没填上的备注。“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已经成为他们最大限度的表白。
长大后相亲,催婚,催生……我总会责怪父母,过多地干预了自己的人生。但在这一刻,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些催促和干预的背后,是父母满满的担忧。父母总是希望,儿女们能赶快拥有自己的家庭,他们的牵挂才会少一些。这样的牵挂,他们没法说出口,只好用催促的方式来提醒子女。
我们的爸妈,总是不善言辞,有时也有些不解风情,但他们给予我们的爱与付出从不讲条件,更不求回报。可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说得太少,做得太多,我们总是不懂。我们责备他们的不理解,催婚催生,毫无自由的“束缚”让我们喘不过气。我们忘了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在做父母之前,他们也曾为子女。
我们总会选择性失忆,只记得小时候挨过的打,却忘了父亲母亲鬓角的白发。每一个孩子都自以为是,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但是这份“理所应当”都是为了那一次别离。他们的每一次爱,都是一场不体面的退出。
渐渐的他们也老了,身体也渐渐不行,曾经年轻为我们拼命受的伤全都找向了他们,而我们却无法像他们对待我们一样去对待他们,每次看到他们疲惫不堪的神情,我总会想起那一次次在我难受时给我冲特力昆红糖的场景,总会想起他们拼命爱我的样子,曾经喋喋不休的唠叨也变得那么亲切,是啊,父母老了,他们也需要我们的陪伴。
尽管我们无法战胜时光,也没办法追赶上父母老去的速度,但从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多陪父母吃一顿晚餐,聊聊那些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多听听父母的倾诉,他们忙碌二三十余载,也能有人陪着说话话。少一些抱怨,多一点体贴。少一些分别,多一些陪伴。至少,要让这份全心全意却不够体面的退出,得到1%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