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数基金
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其实都是糟糕的公司。除非你是股神,能不断地买入有潜力的公司,卖出已经不行的公司,否则你能押中超过市场平均回报的公司的概率只有区区的2.4%。即使买中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公司,能靠买它的股票赚到钱的路程也是非常凶险和漫长的。
一个股票指数的增长,往往是少量明星公司带动的。4%的公司提供了100%的回报,这意味着什么呢?去买指数基金,其实不是一种被动的投资,更像是主动地让自己能押中这些带来回报的好公司。
想挑中一只好股票是一件非常难、概率很低的事,上市公司里的烂公司要比好公司多得多;即使是名气大的公司,也很难长时间保持竞争力;哪怕是挑中了好公司,等到有好收益的那一天也是路途漫长。
作为普通投资者,放弃挑选个股,选指数基金,是更明智的选择。
2、安全边际
2000年3月,纳斯达克创下了5048点的历史最高点,等到整个市场再回到这个价格水平的时候,已是2016年7月,十六年的时间已经过去。
任何一个时点下,一个公司的市值或者价格,都是无数因素汇集起来的结果。苹果是个好公司,但至于它是7800亿美元那么好,还是8400亿美元那么好,这件事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可能都是合理的。股价不是数学公式的运算结果,不可能是一个精确的数字。
巴菲特说,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价值投资者,那么大部分时间应该不知道自己持有的股票是贵了还是便宜了。不管你给这家公司估值多少,最好给你心目中的价格打个 5~6 折,再去考虑买这只股票。
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买入时的价格是个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如何判断公司的股价是不是过高,除非极端情况出现,否则很难判断。根据巴菲特的建议,最好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才更可能赚到钱。
3、抄底哲学
市场的不理性程度,往往会出乎人们的意料。股票如果正在连续下跌的时候,如果非要去捡便宜,结局可能像接一把下落的刀一样,把自己割伤。
价值投资者,都相信价格虽然会和价值偏离,但最终都会回归。但问题是,没有人知道这种回归什么时候发生。由于有无数力量和因素在推动运转整个市场,所以很多你觉得被低估了的股票,因为各种原因三五年甚至十年不价值回归,也是很常见的。
花旗银行这样的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以跌掉80%、90%,甚至95%以上,个股其实都这样。但对于整个美股、A 股、港股市场而言,你是很难见到这种极端的下跌的。
即使是抄底,也尽量抄市场的底,而不是个股。一个市场,本质上是背靠整体的国力、人口、科技、生产力在作保证,而这些东西是不可能一夜之间消失的。
4、主动管理
研究表明,无论是从三年、五年,还是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大多数的主动型基金、专业人士都跑不赢大盘,而且大多数普通投资者选基金的方式——通过历史业绩选基金,根本行不通。
能创造超额收益的优秀的主动型基金经理太少了,专业人士也很难挑出来。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能力非常出色的基金经理,但是等到发现他们的时候,可能已经很晚了。
与其相信自己是可以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更理性的方式是投资被动复制市场的基金。
5、交易成本
投资过程中的费用和成本,对投资收益率的负面影响非常巨大。很多投资者就是因为买了费用过高的产品,或者忽视了投资中的很多隐性成本,最终导致回报凄惨。
在美国最流行的指数,标普500指数基金的费用已经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如先锋领航投资集团的标普500指数基金(代码:VOO)每年的管理费只有神奇的0.02%,算上其他各种费用,一年的成本可能连0.05%都没有。
在投资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了节省成本。哪怕你每年只能省掉一点点,对长期投资收益率的帮助也是很大的。有机构研究表明,主动型基金的费用和收益呈负相关性,所以在买主动型基金时要有意识地节约成本。
6、保持诚实
最好不要买个股,不去给股票估值才是最好的选择。买个股赚钱是件非常难的事,不要轻易去做,即使去做,不光要有定性研究的能力,也要有定量研究的能力。
如果一直没等到安全边际怎么办?市场没有给你买入机会,错过了一拨,怎么办呢?那这个钱就不赚呗。
定投指数基金是一种“弱者思维”,不选股,基本不择时,降低投资成本和费用,长期坚持——这些都是挺好的选择。
市场上就没有保证能赚到钱的方法。即使是大家印象里很强势的美国标普500指数,也有好几年不上涨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