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羡梦痕:苏轼与无锡宜兴的终老之约
暮春的宜兴,竹海翻涌着翡翠的波涛。我踩着蜀山下的青石板路,一树海棠忽地从院墙探出,粉白的花瓣簌簌落满肩头。九百多年前的光影瞬间重叠——苏轼笔下“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的意境,竟在眼前鲜活。阳羡(宜兴古称),这座被太湖烟波与万顷竹海温柔环抱的小城,深藏着东坡居士“买田阳羡吾将老”的终老之梦。循着他的足迹,在紫砂壶氤氲的茶香与惠山泉的清冽韵致里,打捞那些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晶莹梦痕。
一、东坡卜居:阳羡山水间的晚年心曲
苏轼与宜兴的缘起,在熙宁七年(1074年)。彼时他自杭州移知密州,舟行运河途经宜兴,初见便惊叹:“此去真为田舍翁!”一颗归隐的种子悄然埋下。二十载春秋流转,元祐七年(1092年),扬州任上重逢宜兴故友蒋之奇,听其细述阳羡山水之胜,东坡心潮澎湃,顿生“买田阳羡,以为终焉之计”的决然。而真正催动这颗种子破土的,是绍圣元年(1094年)南迁途中的短暂停驻。行经宜兴,他在《菩萨蛮·阳羡作》中郑重写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这“溪山”二字,便是他精神归隐的全部寄托,是疲惫灵魂渴望的桃源。
最令人心弦震颤的,当属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那次迟暮的奔赴。六十五岁的苏轼,自海南贬所九死一生遇赦北返,特意绕道宜兴。其时病骨支离,却执意登上蜀山,在亲手栽植的海棠树下久久静坐。乡老相传,他抚摸着斑驳树干,喃喃自语:“吾年七十,当买田于此。”字字句句,皆是生命尽头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托付。然而,天不假年,同年七月,他便病逝于毗邻的常州。“买田阳羡”终成千古未圆之梦。所幸,宜兴人从未遗忘这份厚重的约定。蜀山脚下,“东坡买田处”的石碑静默矗立,碑旁那株历经九百余载风霜的海棠,年年春日依旧繁花似锦,如云如霞,仿佛在无声续写他未竟的诗行。
二、诗墨阳羡:词章里的溪山真意
词作中的归隐情结
苏轼为宜兴倾注深情的词章中,《菩萨蛮·阳羡作》堪称绝响。“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的淡泊超然,“溪南溪北水西流,家住孤村钓石头”的宁静闲适,道尽了他对阳羡魂牵梦萦的眷恋。立于宜兴博物馆这阕词的拓片前,凝视“吾将老”三字墨迹,力透纸背的笔锋,仿佛仍能触摸到他落笔时那份沉甸甸的郑重与期许。
另一阕作于宜兴的《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的慨叹中,既是对友人的惜别,亦是对自身半生漂泊的感喟。如今,宜兴古老的“送别桥”上,这两句词被深深镌刻。秋日黄昏独立桥头,望太湖烟波浩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苍茫共鸣,便自心底油然而生。
书画里的田园意趣
苏轼在宜兴留下的墨宝,《楚颂帖》最富传奇色彩。这卷行书记录了他欲在此地广植柑橘的农人情怀,“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橘柚”的直白叙述,透着泥土的芬芳与归田的赤诚。真迹虽已渺然,幸有摹本珍藏于宜兴紫砂博物馆。其笔势圆融流转间蕴藏洒脱不羁,正是他“我书意造本无法”艺术主张的生动写照。
蜀山东坡书院的粉壁之上,一幅《阳羡溪山图》石刻引人驻足,相传为东坡手绘。图中竹海苍翠、茶园叠翠、溪流潺潺,笔法洗练却意境悠远。讲解员说,这正是他心中“买田”后的理想生活图景——竹篱茅舍,溪水绕门,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画中每一笔,都是对归隐生活的深情描摹。
三、茶香壶韵:东坡与宜兴的风雅相逢
二泉映月:煮茶里的千年知己
苏轼一生嗜茶如命,名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汲江煎茶》)道尽茶道真谛。而宜兴惠山泉的“活水”,正是他的心头挚爱。《煎茶记》载,他曾在惠山“以松炭煮泉,自谓人间至味”。如今惠山寺“二泉亭”内,当年煮茶的石灶犹存,斑驳的铜壶静默,袅袅茶香仿佛穿越时空,依然萦绕。
在二泉茶社,我循“东坡煮茶法”体验:汲惠山活泉,燃松枝为薪,待水沸至“蟹眼已过鱼眼生”,投入阳羡雪芽。茶汤倾注盏中,清香霎时盈室。茶社老师傅言,东坡曾笑谈“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这茶中蕴含的禅意与旷达,正是他晚年心境的最佳注脚。当地的“二泉茶宴”亦别具风雅,碧螺春炒虾仁、茶香排骨等以茶入馔的佳肴,每一口都诠释着“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清雅意趣。
紫砂情缘:一把提梁壶的千年对话
苏轼与宜兴紫砂的不解之缘,凝练于一把“东坡提梁壶”。相传他居宜兴时,嫌普通茶壶烫手,遂巧妙地在壶身加装十字提梁,并欣然题字“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如今在宜兴紫砂博物馆,复刻的提梁壶温润如满月,提梁遒劲似古松,尽显古朴雅致,难怪后世赞曰“紫砂至东坡而雅”。
在蜀山的紫砂工坊,指尖触碰温润陶土的刹那,我忽然领悟了苏轼偏爱紫砂的缘由——这“土与金结合,水与火相济”的材质,其朴拙外表下蕴藏的温润与坚韧,恰如他“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文风与人格。工坊的“东坡壶”系列文创,将他的词魂刻于壶身,“一蓑烟雨”、“也无风雨”……每一把壶,都仿佛能盛下阳羡的溪山月色与东坡的旷世风流。
四、舌尖上的宜兴:东坡与烟火滋味
东坡宴:田园里的至味清欢
苏轼在宜兴,常“与田父野老相从于溪山之间”,这亲近泥土的生活,也滋养了他的饮食美学。相传他将宜兴鲜笋与猪肉同炖,创制出“东坡笋烧肉”,并在《仇池笔记》中记载“蜀中有淡菜,宜与笋同煮”(学者多认为“蜀中”实为“阳羡”之笔误),足见其钟爱。如今宜兴“东坡宴”上,此菜仍是主角,五花肉的丰腴酥烂与春笋的脆嫩清鲜交融,佐以他最爱的“阳羡酒”,恰是“人间至味是清欢”的至臻演绎。
另一味“海棠酥”亦与他紧密相连。蜀山下的点心铺里,老师傅讲述,自东坡手植海棠,当地巧匠便以面粉塑成海棠花形酥点,内裹豆沙松仁馅,名曰“东坡海棠酥”。轻咬一口,酥皮簌簌,豆沙的绵甜与松子的脂香交织,仿佛将整个春天的芬芳都含在了口中。
无锡滋味:从太湖到市井
无锡的美味,是江南精致与丰饶的缩影。三凤桥的酱排骨色泽酱红,肉质酥烂脱骨,浓香四溢,若东坡得尝,想必会欣然将其纳入《老饕赋》。清名桥的油面筋金黄饱满,内藏鲜肉馅芯,一口咬下,汤汁迸溅,鲜香盈口,令人叫绝。
当夜幕低垂,南长街夜市便升腾起诱人的烟火气。玉兰饼的软糯、糖芋头的甜润、清水油面筋的爽滑,香气交织缠绕。最妙莫过于“太湖船宴”,乘古运河画舫,品银鱼莼菜羹的滑嫩、清蒸白鱼的鲜美,耳畔是评弹艺人吴侬软语吟唱的《东坡词》,桨声灯影里,恍然置身于宋时阳羡的繁华水巷。
五、遗迹寻踪:溪山间的梦痕点点
蜀山东坡书院:未圆之梦的纪念馆
蜀山,是东坡魂牵梦绕之地。山顶的东坡书院,原是他构想的终老之所,后人感念其志,改建为书院以志纪念。“买田亭”内,陈列着他与蒋之奇商议购田的书信复刻,“阳羡风土之美,甲于东南”的字句,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向往。
书院后院的“海棠轩”是灵魂所在。轩前那株相传为东坡手植的海棠,历经九百余年风霜,虬枝峥嵘。每逢清明,宜兴人汇聚于此举办“海棠诗会”,童声清越,吟诵着“嫣然一笑竹篱间”,落英缤纷,时光仿佛在此刻温柔凝固。轩内珍藏的一方砚台,底部镌刻“阳羡客”三字,正是他对此地归属感的深情自谓。
惠山二泉:茶香里的知己
惠山泉被茶圣陆羽品为“天下第二泉”。东坡虽在杭州写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佳句,却常被宜兴人引为惠山二泉的最佳注脚。泉畔“品泉阁”内,复原了他当年煮茶的场景:石桌铜壶茶盏静置,竹篮里盛着新采的阳羡雪芽,恍惚间,似见他推门笑言:“今日泉甘茶洌,可共小坐?”
沿二泉石径上行,“东坡茶灶”遗址犹存。灶旁石碑镌刻着《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的流连之意,道尽他对惠山的一往情深。
鼋头渚:太湖边的诗画长卷
东坡虽未专为鼋头渚赋诗,但其《夜泛西湖五绝》中“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的意境,与此地湖光何其神似。今日鼋头渚,春日樱雪烂漫,秋时层林尽染。登临鹿顶山极目远眺,三万六千顷太湖碧波浩渺,水天一色。此情此景,顿悟他“阳羡溪山好”的喟叹——这湖山胜景,凝缩了江南最本真的灵秀。
渚内“诵芬堂”悬挂的苏轼《太湖赋》木刻,“览太湖之浩渺,叹天地之无穷”的壮阔胸怀,与眼前的无垠烟波交相辉映。当地传说,东坡曾属意在鼋头渚畔置田,只因“此处可朝看日出,暮观渔火”。这份未能落地的夙愿,成了鼋头渚最富诗意的留白与注脚。
六、非遗与文创:东坡梦的当代延续
宜兴紫砂:一把壶里的千年文脉
宜兴紫砂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东坡提梁壶”是其皇冠上的明珠。在蜀山紫砂村,匠人周师傅向我展示了这门绝艺:紫泥千锤百炼成型,十字提梁于指间妙手捏塑,竹刀游走,刻下东坡诗句。他神色庄重:“做此壶,须怀敬畏心。手中所塑,非仅陶土,更是东坡的风骨气韵。”如今紫砂文创推陈出新,“海棠壶”取意东坡手植海棠,“阳羡壶”铭刻《菩萨蛮》词句,每一把壶,都仿佛能冲泡出跨越千年的文化醇香。
惠山泥人:泥土里的东坡笑意
惠山泥人,无锡另一项瑰宝级非遗。“东坡品泉”泥塑尤为传神:惠山黑泥塑成的东坡,头戴子瞻帽,手捧茶盏,嘴角噙着淡然笑意,身旁小童憨态可掬地奉上紫砂壶。在惠山泥人博物馆尝试捏塑,虽手法稚拙,终得“东坡赏海棠”小像一枚。将这带着阳羡泥土气息的作品携归,仿佛也带回了蜀山下永恒的春天。
文创好物
东坡主题文创在无锡俯拾皆是:惠山“二泉映月”书签,一面泉景一面诗;南长街“买田阳羡”折扇,扇骨精刻《菩萨蛮》全词;最是那“东坡海棠”香薰,以宜兴竹海竹纤维为托,散发清雅海棠幽香,置于案头,蜀山的花气竹韵便悄然弥漫开来。
七、线路推荐:两日阳羡寻梦之旅
一日东坡文化线
上午:蜀山东坡书院拜谒,瞻仰千年海棠,细品《楚颂帖》摹本神韵,亲手体验紫砂陶艺(制作迷你提梁壶)。
中午:书院旁“东坡食府”品鉴笋烧肉、海棠酥,佐以阳羡雪芽清茗。
下午:漫步惠山古镇,于二泉畔茶社品茗,访品泉阁,寻东坡茶灶遗址感怀诵诗。傍晚流连惠山泥人店,选购“东坡品泉”泥塑。
两日深度游
D1:同“一日线”行程。夜宿南长街枕水民宿,乘画舫夜游古运河,听吴语评弹浅唱《菩萨蛮·阳羡作》,醉入江南夜。
D2:上午:鼋头渚泛舟太湖,登鹿顶山舒啸,饱览湖光山色,于诵芬堂静读《太湖赋》。**下午:** 宜兴竹海深处徒步,寻访“东坡买田处”石碑,触摸那份未竟的约定。返程前,选购紫砂茶具、阳羡雪芽,将阳羡风雅携归。
八、城市联动:江南文化之旅组合
无锡(宜兴)地处江南腹地,可与周边名城共谱文化华章:
与苏州组合:高铁约20分钟抵苏州。无锡寻东坡梦痕后,转赴苏州赏园林精粹,听评弹演绎《水调歌头》,沉浸于“江南园林甲天下”的雅致风韵。
与杭州+湖州组合:杭州有苏堤春晓、西湖烟雨;湖州有太湖风光、赵孟頫别业莲花庄。三城皆与东坡生命轨迹深深交织,串联成一条丰赡的“东坡江南行”文化脉络。
与常州联动:常州乃东坡生命终点,存有“藤花旧馆”等遗迹。从无锡高铁仅需15分钟。两地串联,可完整追寻他晚年萦绕不去的“江南情结”与生命绝响。
离开宜兴那日,我在蜀山购得一把“东坡提梁壶”,壶身铭刻“买田阳羡吾将老”。当高铁驶离站台,窗外的竹海茶园渐次模糊,东坡《自题金山画像》中的句子蓦然浮现心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或许他未曾料想,那片最终未能栖身的阳羡溪山,会用九百余年的海棠花事、紫砂温润、二泉清韵,为他筑起了一座超越时空的永恒精神家园。
蜀山下的海棠岁岁绽放,太湖的碧波亘古流淌。苏轼的“阳羡梦”,从未曾远去。它烙印在每一寸山水,融入了每一声吴语,更在每一个追寻者的心底,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