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若秦、汉之君,必当褰(qiān)裳濡足。”
译文:荀羡在京口时,曾登上北固山远望大海,他说:“虽然没有看到海中三座神山,已经使人有升上云霄的意念,飘飘欲仙的感觉了。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君主,一定将撩起衣裳沾湿双足,要到海上去求仙了。”
拓展理解:荀中郎:荀羡(322—359),字令则,晋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与王洽齐名,刘惔、王濛、殷浩诸名士并与交好。尚寻阳公主。官至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兖、青诸州军事,领兖州刺史。东晋方伯未有如羡之年少者。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东晋时为军事重镇。
北固:山名。在京口北,耸立江边,三面临水,形势险要。三山:古时相传海中有三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为神仙所居,上有不死之药。见 《史记·封禅书》。
秦、汉之君:指秦始皇、汉武帝,两人都希冀长生,求不死之药。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又 《封禅书》。褰裳濡足:撩起下衣涉水,浸湿双足。
史上有评:登北固山,纵目无碍,江天之间又缀以灏气烟霭,这种江天景色,自会让人有与自然冥合的感受。一睹此景,荀羡油然联想起传说中的海上三座仙山境像,其言语所描绘的审美心理,便使人超然,使江山含有灵气,而秦皇、汉武求长生不死故事的联缀引入,再使登临景色令人神思不已,富有极广阔、极灵妙的想象空间。这一番言语,不止表达了荀羡巧辞幽默,更表达了魏晋人对山水自然之美的审美感悟。
感悟:看了此条内容,我想起《论语·雍也》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句,意为仁者喜爱山的稳重,象征其沉稳坚毅;智者喜爱水的灵动,象征其通达变通。而荀羡登山望海,表现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独特行为风格和人格范式。古人喜欢山水,主要源于其作为精神寄托的载体、哲学思想的具象化表达,以及自然对身心的净化作用,融合了儒道释文化意蕴与情感宣泄需求。核心是自然、自我和自由,反映了对自由和精神解脱的追求。
荀羡登北固山,虽然产生了升上云霄的意念,有了飘飘欲仙的感觉。但是和曹操登碣石山《观沧海》,其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的浪漫主义激情相比,立判高下。
曹操的一首四言诗《观沧海》,仅仅用56个字就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大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其实,无论是荀羡,还是曹操,他们登山望水,并不是陶醉于山水,而是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