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日星期四
在读沈从文写的《从文自传》,这本书写于一九三二年秋,三十岁的他回忆了二十岁之前的生活在小县城的经历,他在县城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三十岁就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习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这个小城成为他一生文学创作的源头。
自传前面很长一部分内容写的是他幼时的经历,这些经历中大部分记录的是他逃学的经历,尽管被长辈恐吓、挨打甚至罚跪,但只要有机会他绝对不会放过逃学的机会,他在一位表哥的带领下,在野孩子堆里上山下水,学塾担心学童下河洗澡,每到中午散学时,必在每人手心中用朱笔写个大字,但他们依然能够一手高举,把身体泡到河水中玩个半天。
有时天气坏一点儿,不便出城上山里去玩,逃了学没有什么去处,他就走到城外庙里去。看人们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看人下棋、打拳甚至于相骂。
去一个新的私塾要走比较远的路,一路上他看各种匠人磨针、做伞、制皮鞋,看人剃头、刮脸。又观察怎么染布、打豆腐、晾满白粉条,还经过一些屠户肉案桌,就看他们砍肉,还有卖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常常换了些什么式样,也都有停下来,看他们贴金敷粉,涂色,一站许久。“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
文字里,他没有写自己讨厌严格的管束,不喜欢八股教育,他只说:“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他所描写的那些场景,虽然只有三两句,但却充满了画面感,能感受到他心底里的那种快乐。也给我们带来反省: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太枯燥了,缺乏了生命里应该拥有的各种经验。教育只有学校、文字或是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应当还有生活、社会和大自然。从生活中获得生存的技能,从社会了解各行各业丰富的知识,在自然中认识花草虫鱼,四季变化。也看到普通人的不同的生活状况,懂得了生命的丰富。
前几天到了沈从文先生的小城凤凰,特地去了他就读的文昌阁小学,这个百年老校坐落在南华山下,树木繁茂,郁郁葱葱,充满生机。1915年,沈从文由私塾进了凤凰县立第二初级小学读书,半年后转入文昌阁小学。在这里,他得到老师的教育引导,加上有很多自由安排的时间,他改掉了逃学的习惯,一改以往的顽劣脾气,勤奋学习,成绩提高非常快。现在,他曾经就读的班级还有学生在这里上课,教室外的楠木树已经有一百多岁了。当年他回母校还提及在楠木树下,因为逃学老师教育他的情景。
沈从文在《从文自传》里这样总结自己的生活,“凭一种无挂无碍到处为生的感情,接近了自然的秘密。我爬上一个山,傍近一条河,躺到那无人处去默想,漫无涯涘去做梦,所接近的世界,似乎皆更是一个结实的世界。”
在孩子们童年的时候,在他们对世界充满无限好奇和想象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为他们的成长构建一个更“结实”的世界,让身心有足够的底气面对未来,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