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这位被称为“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的残疾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结束了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噩耗,心里免不了小小忧伤了一把。同时我也不忘安慰自己,像他这样艰难苦痛,病魔缠身的一生,早点结束,从另一种角度讲,何尝不是种解脱和幸福呢?尽管简爱如是说;“人活着是为了含辛茹苦。”可我们总不能总怀着这样消极的心态活一生?在办公室讨论起这个话题,坐对面的同事也这样感慨:“像史铁生这样活着简直是生不如死,还不如早点死呢?”
他活着是怎样的生不如死,我们是有迹可寻的,比如作家本身说过的话就是明证。铁生曾在一九九八年的散文《病隙碎笔一》中称自己为“职业病人”。他声明:“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象都相中这身体是一处乐园。”这是言者伤感闻者动容的文字,经由作家幽默自嘲之口讲出,又是何其平常而淡然的语气。然而背后的苦痛煎熬唯有他自己和他最爱的家人才知晓。我曾在某本书里看到过类似的话语,觉得很有道理。那就是“很多事除非亲身经历,请不要跟当事者妄谈感同身受之类苍白空洞的说辞"。
然而,正是何其不幸和特殊的这么一个人,却总是扬着笑,乐观地活在并不让他备感阳光灿烂的现实生活中,微笑地出现在他偶尔不生病间隙写就的文集的封面。“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用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怎么说呢?健全如我们,却常常无病呻吟,尽管我们已经早早过了“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年龄。但是一遇点小挫折我们就忍不住想逃避、退缩、抱怨、哀叹,对比残疾作家史铁生,我们该要怎样的惭愧万分呢?健全的肢体我们从来不缺,该有的智商和见识,我们也具备,为何我们鲜少思考人生,思考未来,甚至反思自己,叩问人性呢?为何我们总习惯于人云亦云?为何我们懒散到难得拿起笔书写文字,只是一天比一天更懒散,只是通过看电视,浏览网页来被动地接受信息呢?
虽然不是第一次执教铁生的作品《合欢树》,但每一次教每一次读都让我动容不已。该是怎样的一份痛悔让他写下了这篇怀念母亲的文字。年轻的时候我们不懂得爱,等到我们懂了我们却发现我们最想回报的人却已经不在。如何能不遗憾?如何能不言悔?怀念母亲的文字,他一写就是三篇,除了这篇读后让人沉甸甸的《合欢树》,还有就是《我和地坛》和《秋天的怀念》。语言如此朴实无华,情感却如此真切动人,读后只会心酸心痛。还有一份希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不再发生的真切之心。
我曾对我的学生说:要及时行孝。要学会付出,即使很少很小,在父母尚在的日子里。静静地听完父母的一次唠叨,偶尔帮他们洗一次碗或衣服,这样的事情,要趁早学会并切实付诸行动。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完全领会铁生当初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但我相信他依然会在天堂执着地书写人生美好的一切,并且一直告诉我们要珍惜。
史铁生一直与我们同在,我坚信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