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一些方面我们是幸运的,比如说我们有两个新年。不论在那个“创世”的年代先贤们怎样定下这个规矩,但在元旦和春节之间留出可作思考的一段,就已经是一种馈赠。
类似的馈赠还不止于此。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是在提醒后人四十岁该明智了。何为明智?有注释说:遇事能明辨不疑。这是多么大的幸运,我们的人生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被规划过了。
但话又说回来,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几人又真能做到不惑呢?尽管皮囊有光鲜,或有邋遢,世上还是不乏空顶着“不惑”的帽子,却活得不明白的例子。
眼看着二零一八年的大门徐徐张开,心里突然“咯噔”一下,原来自己也入“不惑”了。一反思,才发现,脑子里的疑惑还有不少,甚至多年的存货也被翻了出来。但万千之中,唯生存之惑于眼前的我尤为要紧,且作一梳理,看能否最终明智。
为什么不是“生死”之惑呢?二〇一七年,经历过二舅因车祸离世、同事因工伤死亡这样的意外,外加父亲罹患癌症的冲击,生命的脆弱已显然,心中对于“死”的必然也能基本确认,不需再作无谓的争辩,余下该思考走怎样的路才能完美抵达终点。余下的路,说白了,就是生存,活着。
死亡是人生的确定事件,而生存呢,却有不同选择。
就拿父亲作例子来说,“癌症”两字似乎决定了终点不再遥远,但终点之前还有生存,怎么生存,不仅于他自己有诸多疑惑,对亲属而言也是充满迷茫。每天的坚持和抗争固然必要,但仍无法抹去内心的恐惧。这无疑是一种艰难的生存状态。
我笃信“人”是向“生”而“活”的,但又怀疑在那种离“死”无比接近的状态下,怎样才能活得有质量,或者说是否真有机会活得舒坦些。不可否认,很多人在接近死亡时仍充满积极的勇气,或是大无畏的坦然,可是我无法想象在生命滑向深渊的时候有不想挣扎的,或有没试图挣扎过的。尽管那最后的时刻有长有短,但不都是在向“死”而“活”吗?然而,由向“生”而向“死”的转变过程又该如何呢?
在向“死”而“活”的人眼里,这些生者又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安详离去的老人在抵达终点之前也许并不屑于向生者表达情绪吧。看看这些活着的,自以为活得好,或许老人真不愿因自己的醒悟而影响这些生者的生存意味,也或许他那所剩不多的生存才是真的好生存呢。他定已看透“生”的意义,所以才如此自然地向“死”而去。那么,这种向“死”而“活”就必将是一种大成状态。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就“大成”的,抑或通往大成的路确实是太崎岖,往往需要付出极大努力。若只管往前冲,就会少了计较,似乎更容易通往大成,但生存的经验又告诉我们,需要规划、积蓄力量,否则一味冲下去,会力不从心,反而失了优势。反正终点的目标是美好的,任你左冲右突,任你侍机伏击,任你守株待兔,任你摇摆不定……但你能确定结果就是大成吗?
不能。非常肯定的回答。那么,好,趁早还是向“生”而“活”吧。
且不说世界已经把享乐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两耳不闻窗外事”,“任他东南西北风”。不是得过且过,而是有预谋的过好自己的每一天。目标不要那么大,该旅游旅游,该吃喝吃喝,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不求大富贵,也不求名扬天下,物质和金钱满足,过得安生即可。说得好听叫“活在当下”。处在这种生存状态的人不在少数,但终究还是不得劲儿,一不小心,物质和金钱经不起消耗,生活的维持还会出问题,又怎么能长久持续下去?
那就“中庸”些,折中,管他向“生”还是向“死”,随波逐流,活到哪算哪,向前看看,能生存下去就好。以“小我”为中心,对于“大我”,若关己则应对,若不关己则随他。似乎脱离了纯粹的物质意识,参入了精神寄托,又有些“入世”的态度,可以活得更完整些。这是大流,但很多时候又有太多不想要的,或拿精神度量物质,或拿物质衡量精神,纠结不断,抱怨不止,好像也不怎么合算。中庸者有中庸的可爱,自然就会有中庸的苦恼。
还有一种办法,分阶段。不管是主动还是被迫,能潇洒的年代尽量潇洒,可做事业的时光专注于事业,该静心养老了就静心养老,倒在病床上起不来就不再留恋和后悔。这许是真不惑,真明白,可如同向“死”而“活”一样,中间的糟蹋和挣扎还是太不确定,不可选择。
对,就是不可选择,原来我要探讨的生存之惑,其实除了“选择之惑”外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但又恰是这“选择”最难实现。一是没得选择,抗争后的向“死”而“活”,尽管可能短暂,却只是无限的妥协,算不上选择;二是选项太多,不知怎么选,或者选得了方法却选不好环境,又或者选了环境却选不好方法,所谓最佳组合只存在于理想主义中;三是选了等于没选,选不选都得活下去,除非自缢,所以跟随时代精神,被洗脑,被剥削,被圈养,被误解……可以逃离,但下一站并不好到哪里去,最终也难逃被动。
有人要说,何必悲观,你可自然些,随性些,自信些,且慰己于乐,且多些正能量,且专注于利他,你将能跳出怪圈,不再纠缠和疑惑。但是我要告诉这些人,我正在努力这样做,可我今天还是存有疑问。无论我拟改变自己,或是不想改变自己,我的存在总避不开“生存下去”的事实,而生存下去就得面对无限未知,对于未知我无法选择,所以我的疑惑也将一直伴随我的生存之路,直至终点。
末了,不得不承认,或许“不惑”的真实含义正是在于对“惑”的认同, 所谓“不惑”只不过是对“惑”本身的“不惑”吧。倘若果真如此,这“不惑之惑”也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二零一八年一月三日 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