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有人写《出走的知乎》,然后引发了自己的感慨,得出标题这样的刺眼的结论。键盘革命党们先不要着急跳脚。
互联网上自由分享、信息无障碍流动的特性,让无数人迷醉其中。可是难道各位没有发现,往往一个优质的环境,或者说圈子,都会因为准入机制的开放,大量用户的涌入而迅速败坏。毫无意义的灌水、谩骂、充满恶意的嘲讽、然后闹的鸡飞狗跳。这个圈子曾经创立的宗旨,目的,逐渐在喧闹的人声中渐行渐远。老人们伤心欲绝,纷纷出走。中期进来或者新进来的菜鸟小白们,一个个做眉头紧锁状在论坛上纷纷声讨不良现象,纷纷反思我们的环境怎么了?然后又是一轮人仰马翻,鸡飞狗跳。
我曾经问过创办简书的林立一个问题,简书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是走小众精英有腔调和立场的高端路线?还是走包罗万象,啥都能装的大众路线。从目前简书的评论机制的开放,以及注册用户不断攀升,还有几场口诛笔伐的热闹来看,林总应该给了我答案,选择后者。
我十分理解林总的选择,这是有他的考量在里面。在互联网这个地方,流量说明一切,用户数量说明一切。这是硬指标,也是未来在市场上扎稳脚跟的基础。然而很快,简书就会遇到一样的剧本。这个剧本猫扑演过,西西河演过,知乎演过。
所以我说,在这个充满匿名者,不受约束的网络上,大量用户涌入的前提下,一个圈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优秀品质,应该拿出铁腕的政策。圈子创立时本来抱有的美好宗旨,就TMD得跟美国宪法一样牢不可破。没有啥道理好讲。有时候创立者就应该拿出 “爱看看不爱看滚”的态度来。
互联网把每个人都惯的太恣意妄为了,我们应该在白粥里面放点儿肉松调调口味了。
再说回简书,乃至包括 medium 这个写作平台。最近我一直在想两个问题:“写作是一个人的事儿,还是一群人的事儿?” “简书是着力打造一个为书写者设计的安静的写作工具?还是为写作者打造一个呼朋引伴的交友社区?” 这个选择题,也许只能单选。
在这一点上,medium做的思路似乎很清楚。我不需要看到别人对我文章的评论,只需要告诉多少人点了那下鼠标,多少人支持我认可我。所以那上面会很安静,一切思想安静的流淌,唯一能表明暗流涌动的,是文章下面不断攀升的数字。
我也一直相信,写作永远是一个人的事儿。当书写者形成一个社群,总会形成远近亲疏的关系,对于他人文字的好恶。还有推荐机制的引入,让大部分人开始跟风写作,其目的只是为了博得眼球,讨好简书的编辑和读者。
是啊,是讨好。自此写作这种自我独立表达的概念就不再单纯,其间杂糅了各种目的,有冷嘲热讽的,有指桑骂槐的,有扮演各种行家里手的。
这时候肯定会有人对此评论为“诛心之说”。对此我不再做评论,也许是时候林总开发出另外一个版本的简书,上面没有吵杂的人声,每个人的文章,都如一株株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直挺挺的生长着。那是一片森林,只有偶尔的鸟叫,没有枪炮,没有吵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