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躺平”大家都不陌生,“躺平”指的是一种对成功没有任何渴望,尤其是现在,不只是上班族,就算是学生,也是如此。很多大学生,包括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都有一种想要躺平的冲动。学生躺平,是教师佛系的理由吗?答案肯定不是。如今的孩子,背上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佝偻着背,眼中的光芒逐渐黯淡。在小的时候,就已经习惯了,因为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意义。越来越多的儿童进入网络世界,寻求一个相对安全的虚拟环境。大人们经常会疑惑,“现在生活这么幸福,衣食无忧,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怎么会不高兴?”不错,正是在这个富足、舒适的年代,对儿童来说,最大的难题就是“大脑饥饿”,物质上的食物是足够的,但精神上的食物却很匮乏。
学生们想要躺平,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缺少内在的动力。拥有内在动力的人,就会从内心深处寻找力量,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会积极地去做,会有勇气去尝试,可以和别人进行友好的交流,当你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会自动地把它转化成你的行动,哪怕有任何的问题,都会努力地去解决它。缺少内在动力的人,就会从外部寻求帮助。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做起事情来也变得消极被动,如果没有人监督,他们就会选择沉默,不想去尝试,也不想去做,渐渐地,他们将自己困在了自己的小天地里,陷入了自己设定的困境之中,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怨天尤人,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当他们解决不了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呢?
1.认识自我,认清学习
要理解“躺平”的心态,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了解。这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压力过大、竞争失败或者对前途感到迷茫的一种自我保护。所以,老师要用宽容、理解的心态来对待他们,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与批评。缺乏学习内动力的学生根本原因是不能认识到自我与学习的关系,他们对学习的感触不深,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要为谁而学习,怎么去学习。只有让他们认识了自我,认清了学习的意义,才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和需求,当他们有了自我学习意识后,就会去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作出相应的学习规划,从而自驱学习成长。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和赞扬学生的努力和成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运用积极肯定式语言、情景模拟法、放松训练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和厌恶,建立起对学习的正面联想。
2.目标激励,理想驱动
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目标和理想都是内在的需要,正如第一条所说,只有确定了学习目标,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机,而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有持续的激励,例如,如果成绩提高了,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掌握了什么样的技能,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奖励,只有在持续的奖赏刺激下,学生才会更加有学习的动力,有成就感,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协助学生设立清晰且可衡量的学习目标,让他们明确努力的方向和预期的结果。短期的学习目标,加上长期的理想目标,让学生在进步→奖励→获得成就感→产生兴趣→提升内动力,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里不断成长。
3.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多学生和老师、父母的关系都不太好,或者说很讨厌和他们交流,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和父母的教育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指导,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让学生们更加厌恶。如果能跟学生搞好关系,他们就会愿意听你的话。就好像一个老师,你更喜欢他,他就能更好地学习你的课程。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不断地断地以爱心感染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只有这样,才能让同学们从心底里喜欢学习。要想让学生拒绝“躺平”,就必须从各方面入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建立起互信和交流的联系,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策略,使其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调动“躺平”型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重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