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不满意,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比如下面这些话你肯定从小听到大,估计耳朵都磨出茧子了。
“隔壁家的小明这次考了一百分,你怎么才考了90分?”
“你看看你,妹妹怎么每年都能拿三好学生,你怎么啥也没有?”
“你看你还本科生呢,赚的都没人家大专生多,唉,书都白读了。”
如果你现在已经成家有了孩子,是不是也经常用同样的“否定”教育来督促他呢?
其实,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望子成龙。同样,世界著名画家、后印象主义先驱——文森特·梵高。他也生长在一个望子成龙的家庭。
我们一说到梵高,可能第一印象是他超高的绘画天赋,一猜就是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离不开的。但你知道吗?在父母眼中,梵高其实是一个一直都不成任何事的、还一直啃老的孩子。
而事情都有两面性,父母在替梵高悲哀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的是,从小对梵高的“否定式”教育给他一生都带来致命的打击。
梵高用尽一生都在告诉我们:和谐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多重要。
01
这本《梵高传》的作者是史蒂芬·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是美国著名的传记作者。
早在2009年,两人一起写的《波洛克传》就一举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普利策奖。
这次,两位作者和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合作写这本《梵高传》,他们组建了二十几人的研究和翻译团队,查阅了梵高和亲友之间往来的几千封书信,用了整整十年,才完成这本传记。
你可能想不到,作者光做出的注释就有28000多条,以至于只能单独拿出来放到网上,方便全世界的读者查阅。
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尽可能完整、准确并客观地还原梵高的一生,作者甚至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明了专门的研究软件,来交叉验证数据库中10万张数码卡片。
本书出版后,《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多家媒体都盛赞本书的权威性,研究梵高的专家之一布鲁克斯甚至把这本书称为目前为止已经出版的所有传记中最杰出的传记之一。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解读《梵高传》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带你走进这位画家的内心世界。你会看到梵高从小是如何和父母相处的,这种相处模式又将怎样影响他和其他人的关系。
同时,你也会了解到为什么梵高越来越疯狂,他究竟承受了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失败和痛苦。被误解带来的绝望感又是如何变成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19世纪的荷兰,走进梵高的家,一起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吧。
文森特·梵高其实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但因为同名的哥哥一出生就夭折了,他便成了长子。小时候的文森特胆小敏感,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就会躲到自己的房间。
文森特很依赖母亲,但母亲还有好几个孩子需要照料,不可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
那要怎么做才能让母亲多陪陪自己呢?文森特选择和大人对着干来赢得母亲的关注。
他会故意摔坏东西,让他向东偏向西,还经常招呼也不打一个就出门,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但母亲并不清楚儿子这么做的用意,她只知道这个儿子太不省心了,整天只会出乱子,还屡教不改,让她操碎了心。
而弟弟提奥就不同了,他乖巧懂事,很少调皮捣蛋,还经常在厨房帮母亲干活,有时候也帮着整理花园。这和只会惹麻烦的文森特比起来,简直就是天使。
母亲自然更加喜欢提奥,家里的其他人也是一样,这让文森特觉得大家都不喜欢他,自己是个没人爱的孩子。于是他开始破罐子破摔,并影响到了学业。
为了他的教育问题,父母尝试了各种办法,公立学校上不下去就请老师在家上课。要知道,请家庭教师费用很高,一般人家是请不起的。
但就算这样,文森特还是一样不服管教。终于在他11岁那年,父母使出了最后一招,把他送进了离家二十公里的寄宿学校。
父母希望远离家庭的集体生活能让文森特成熟起来,但没想到带来的是儿子更严重的对立和反弹。
对文森特来说,被送入寄宿学校等于是被父母抛弃。尤其是第二次转学后,其他同学都住家里,只有他一个人远离父母,寄宿在一对老年夫妇的家里。
在学校没朋友,回到寄宿家庭也没人可以交流,这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有一天,14岁的文森特突然离开学校,一个人走回了家。
可想而知,父母看到他突然出现在门口时有多么意外和生气。好像不管怎么努力,不管花多少心血,这个儿子永远无法回到正常道路上来。
在文森特身上,他们只看到自己教育孩子的失败。这次辍学事件也成为了文森特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因为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文森特不管做什么,骨子里其实都是在想办法讨好父母。但固执的性格让他很难和他人融洽相处,不管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都注定冲突不断,无法长久。
02
梵高家族在当时的荷兰算是名门望族。文森特的叔叔伯伯们有的是商人,有的是海军上将,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特别是同名的叔叔森特,和人合伙经营画廊,生意做得很不错。
梵高家的画廊不止开在荷兰,在伦敦和巴黎都有分店。而且这个叔叔没有孩子,一度想培养文森特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于是辍学在家的文森特来到叔叔的画廊当学徒。
文森特的工作是卖画,一开始他劲头很足,想成为和叔叔一样成功的画商。可惜的是,他是个一根筋的人,和顾客打交道时不懂得察言观色,有时还会吵起来。这样一来,他的销售业绩自然惨不忍睹。
读书读书不行,卖画卖画也失败,文森特失去了耐心,他又一次不告而别玩失踪。但这次等待他的不是谅解,而是开除的消息,他失业了。
与此同时,弟弟提奥却让父母倍感欣慰。提奥17岁就能养活自己,而且很会做生意,工作没多久就被破格提拔两次,这让全家人都开心得不得了。
虽然文森特从小和这个弟弟的关系最好,两人经常通信,但这次的消息却让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竞争意识让他本能地嫉妒能干的弟弟,但理智又告诉他,是他自己搞砸了一切,怪不得别人。复杂矛盾的心情一直在折磨着他。
被画廊开除让文森特备受打击。之后的几年他做过老师,做过传教士,但每份工作都做不长。
有段时间他突然想和父亲一样当一名牧师,为此还专门复习备考,但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在父母看来,文森特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丢尽了梵高家的脸。而文森特在不停的尝试和失败中终于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当一名画家,他开始疯狂地练习人物速写。
不再工作后,文森特只能靠父母养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成了啃老族。
问题是自己不挣钱也就算了,他花起钱来倒是一点都不含糊。除了基本的生活开支,买画画的颜料和纸要钱,请模特也要不少的钱。
很快,家里已经负担不起他的费用了。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提奥主动提出由他来负担哥哥的开支。
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对哥哥的接济一直到文森特去世才画上句号。
文森特开始画画后,兄弟俩就一直在交流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也为了这个吵过很多次。提奥是一名成功的画商,知道什么样的画更受欢迎更好卖。
他劝哥哥别再画速写和肖像画,而是多学习怎么画水彩画和风景画。但文森特的性格就是你越怎么劝,我就越不听。他还是坚持不停地找模特,画人物肖像。
除了绘画上的分歧,兄弟俩也经常为了钱争吵。最开始提奥每月给文森特寄100法郎。100法郎相当于多少钱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也就挣80法郎,而且已经可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了。按理说,文森特一个人,100法郎足够他开销了。
但文森特从来不是个节省的人。他花很多钱买书,买大量的画作收藏,甚至还专门雇了人打扫画室。
结果因为花钱没节制,文森特经常连房租都没钱付。
到了后来,文森特的胃口越来越大,兄弟俩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提奥多次提议让文森特来巴黎和自己同住,一来可以减少支出,二来巴黎作为艺术之都,有很多机会,文森特的画作说不定能找到买主。
33岁的文森特最终接受了弟弟的建议,来到巴黎发展。
但最初团聚的喜悦过后,文森特和任何人都无法长久相处的性格又一次暴露出来。在巴黎两年,文森特没有卖出一幅画,但爱花钱的毛病一点没改,兄弟俩开始入不敷出。
再加上提奥的身体越来越差,文森特觉得自己再待下去对弟弟没有好处,便决定离开巴黎。
文森特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弟弟差,一直在摸索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只要家人有一点点认可,他就特别开心。但既想和弟弟竞争父母的爱,又不得不依靠弟弟生活的现实让文森特活得特别矛盾,也很有负罪感。这份愧疚又让他变得越来越偏执,也让周围的人更加无法理解他的行为。
03
除了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让家人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文森特也试图成立家庭变成父母眼中的“正常人”。在他追求过的女性中,有三个人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一个是文森特的表姐凯。当时文森特28岁,凯的丈夫刚去世没几年,独自带着儿子生活。
文森特在并不确定凯的心意时就突然求婚,让凯很意外。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纯粹的爱情。
文森特主要想通过结婚重新获得家人的认可,因为父母经常唠叨希望孩子们早点成家立业。
看来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心愿。文森特也想借着婚姻给自己压力,鞭策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来。可是他并没有想过,如果一个男人连自己的生存都保证不了,又有哪个女人会同意嫁给他呢。
但固执的文森特拒绝接受现实,还追到了凯的家里。
他用火烧自己的手,威胁凯和他见面。最终他的坚持没有任何效果,非但没让父母对自己改观,反而成了家族的耻辱。
文森特第二次失败的感情对象是一个叫西恩的女子,是他寻找画画的模特时认识的。
西恩来自最底层的穷人家庭,和文森特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当时像西恩这样的女子,如果想过上稍微好点的日子,就只能找个男人依靠。
遇到文森特后,西恩除了给他当模特,还帮他做饭、补衣服和整理画室。文森特常年一个人在外生活,已经好久没有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了。
两人同居后不久,西恩怀孕了,这让文森特高兴坏了。这么多年来,他都在不停地寻找家庭的温暖,现在他终于能有属于自己的家了。
但除了高兴,文森特很苦恼怎么向家人说明。因为他知道,梵高家是不会允许他和出身如此卑微的女人结婚的。
为了能多过一天想象中的家庭生活,他把本该付房租的钱给西恩买药,给快出生的孩子买衣服。同时为了能多要一点钱,他骗提奥说自己租的房子太小,想搬大一点的房子。
直到事情再也瞒不下去的时候,文森特只能告诉提奥自己和西恩的事。弟弟自然是不同意两人结婚。
为了阻止文森特,他威胁哥哥,如果和西恩结婚,他就立刻停止寄生活费。
因为提奥的坚决反对,文森特最终屈服了。在原生家庭和新家之间,他选择了前者。
如果说凯的拒绝让文森特感到被狠狠羞辱了一番,西恩的陪伴给了他短暂的家庭温暖,那么玛戈特就是第一个让他感受到被爱是什么感觉的女人。
其实要说家庭出身,玛戈特和文森特是门当户对的。玛戈特家境富裕,受过良好的教育,唯一的缺点是四十多岁都没出嫁。
在他人看来,这辈子她也嫁不出去了。可是命运却让两人相遇了,他们经常一起散步,玛戈特很快迷上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文森特。
当时,文森特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他很想做点什么帮帮父母。当他发现玛戈特对自己有好感后,意识到如果和她结婚,玛戈特就会带来丰厚的嫁妆,父母就能松口气了。
两人瞒着各自家庭开始交往,但没过多久就被发现。双方家庭都极力反对,玛戈特的家人担心文森特是为了分财产而来,而文森特一家则担心因此带来的尴尬。
最后玛戈特被强行送往外地,文森特最后一次成家的希望也破灭了。
文森特三次失败的感情经历恰好验证了心理学的说法,也就是婚恋关系体现的是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
文森特和父母关系紧张,他多次努力组建家庭,都是想向父母证明自己,改善和父母的关系。
但他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又不肯踏踏实实找工作,在父母看来就是最大的失败,更不要说认同他想结婚的想法了。到最后,他既没能修复与父母的关系,也没能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04
在短短三十七年的人生中,除了爱情,文森特·梵高也一直在不停地寻找朋友,但没有一个能维持一辈子。
他和朋友的关系和父母一模一样,永远在冲突、和好、再冲突,直到决裂的怪圈中循环。当他35岁离开巴黎,来到普罗旺斯一个叫阿尔的小镇后,又开始希望有个家。
但这次他要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婚姻,而是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生活和画画。经过考虑后,他决定邀请高更一起建立一个艺术家之家。
高更是谁呢?高更原本是巴黎的一名股票经纪人,股市大崩盘时失去了工作,便想要把画画这个爱好变成吃饭的手艺。
文森特邀请他时,他刚开始在巴黎走红。高更还被英国作家毛姆作为原型,创作了一部著名的小说,就是《月亮与六便士》。
为了说动高更,文森特一方面在弟弟面前卖力地推荐高更的作品,另一方面说服弟弟帮助高更偿还债务,并提供到阿尔的路费,让他能免除后顾之忧接受自己的邀请。
相对于文森特的热情,高更的反应就完全是前股票经纪人的精明了。
他利用文森特的坚持和对提奥的影响力,得到了一幅画换150法郎生活费的承诺。
为了迎接高更的到来,文森特创作热情大增,他开始大量运用鲜艳的颜色表现最强烈的反差效果。也是在这段时间内,文森特开始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
他会花上几天几夜构思如何着色,有时会同时创作三幅油画。最终,他创作出了那幅与众不同的向日葵,一幅从花到花瓶再到背景都是黄色的画。
和过去一样,高更来到阿尔后不久,两人之间的矛盾就开始了。首先是创作上的不一致。两人从喜欢的画家到使用的画布、颜料和作画的方式都完全不同。
高更特别看不上文森特专门为他的到来画的向日葵,认为色彩过于单调,简直不能说是一幅合格的画。文森特对此并不服气,但事实是,高更的画在巴黎越来越受欢迎,而自己一幅画也没卖出去过。这让他心情很差。
再来生活中的小摩擦也让两个人争吵不断。高更喜欢记账,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而文森特大手大脚惯了,从来不遵守花钱要记账的规定。
两人的审美也不一样,高更不喜欢文森特买的家具,专门重新买了新的家具和家居用品。
来到阿尔两个月后,就在圣诞节前几天,高更再也无法忍受每天的争吵,离开了阿尔。而文森特的精神状态开始不对劲,他开始出现幻觉。
他感到自己罪孽深重,不仅辜负了家庭,还害死了父亲,成为弟弟的负担,现在又逼走了朋友。文森特再也无法原谅自己,借着酒劲用剃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割耳事件后,文森特的精神状态就时好时坏,不发病的时候很正常,一旦发起病来会把幻觉当现实。为了不再给弟弟惹麻烦,文森特选择住到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在这个生活节奏缓慢而有规律的医院,文森特找到了一直渴望的平静。他不会像以前那样,被房东、邻居还有街上的熊孩子打扰。相反,他发现病友们都很有包容心,在他作画时不会骚扰和嘲笑他。
在宁静的环境下,文森特的精神状态稳定下来,开始创作《星夜》。因为精神病院有规定,他不能天黑后站在室外观察夜空,只能等到熄灯后隔着卧室窗户的栏杆抬头观察。就这样,他晚上观察构思,白天作画。
就在文森特发病,等待弟弟来看望他的时候,提奥却一直没有出现。因为提奥正在准备和热恋对象乔的婚礼。
当文森特终于知道提奥将要结婚的消息时,他感受到的不是开心,而是被抛弃的恐惧和绝望。长久以来,提奥都是他的精神支柱和倾诉的对象,不管有多少次争吵,两人还是会和好。
但现在,陷入爱情的提奥顾不上哥哥的状况,也抽不开身去看他,只能拜托一位朋友去陪哥哥。
婚后,提奥又多了一项自己小家庭的开支,压力更大了。这让他给哥哥写信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文森特也在信中看到了提奥的焦虑,他更加痛恨自己不但不能帮弟弟分忧,还成为了他的包袱。
他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又一次发病了。医院的监护人员发现他喝灯油,甚至吃颜料、吃土。
文森特的病情就这么反复发作,但他仍寄希望于重新获得弟弟的关心。只是提奥的注意力都在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身上,给文森特的回信很慢。
而母亲和妹妹更是把文森特的发病看成是奇耻大辱,直接采取了无视的态度,更别说给他写信了。在被亲人遗忘的日子里,文森特只能靠不停地画画转移注意力。
与此同时,文森特鲜明的绘画风格终于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兴趣。
36岁时,他的画和其他知名画家的作品一同在独立艺术家沙龙展出,引起了轰动,连印象派的领袖人物莫奈也称赞文森特的画是“展览中的最佳作品”。
之前文森特想要离开精神病院,提奥没有同意。直到这次画展大获成功,提奥在各种质疑声中屈服了,他决定让哥哥出院。
也就是在这时,文森特卖出了生前第一幅画,这意味着他也许终于可以养活自己了。
出院后,文森特只和提奥一家待了四天就离开了。这几年为了养家,提奥工作得很辛苦,身体很差。这让文森特十分痛苦和愧疚,他邀请提奥一家去环境更好的奥威尔度假,后来还提议在那儿买一栋房子,他们就能永远一起生活了。
不幸的是,提奥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他感受到了哥哥过度的依赖,反而写信劝哥哥如果想要有个家,那就建立自己的家庭。
提奥还在信中反复提到缺钱的苦恼,讲自己生活有多糟糕。提奥写这些可能只是想吐吐苦水,但在文森特看来,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控诉。
当提奥说到工资太低想要辞职自己开店时,文森特直接冲到了巴黎阻止他。而这次会面再一次升级为剧烈的争吵,也是兄弟俩的最后一次冲突。
半个多月后,提奥接到消息,说文森特把自己弄伤了。几天后,文森特死亡。而关于他是开枪自杀还是意外受伤的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
没有人目睹整件事情的经过,而事发时文森特作画用的工具也神秘消失了。受伤后的文森特还特意强调:“不要指控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要自杀的”。
文森特受伤后的几天内,当地人登记了每把枪的信息,只有一个叫雷内的少年和他的枪消失了。半个世纪后,雷内决定不再沉默,他告诉记者,当年是文森特偷走了自己的枪。
但除了雷内的说法,还有完全不同的版本。就在文森特死后四十年,艺术史学家雷华德来到奥威尔,自杀事件的见证者们告诉他,文森特是被玩枪的男孩们意外打中的。
枪击发生后,这些男孩害怕被指控谋杀选择了沉默,而文森特为了保护他们,选择了牺牲自己。
文森特·梵高只活了三十七年,曾经他异于常人的极端行为和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让他饱受嘲笑与质疑,最终他的善良与宽容又让他的死成了永远的未解之谜。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个一生都在努力和家庭和解的孩子最后还是失败了。一直到死,他都被母亲看成是家族的耻辱。除了弟弟提奥,梵高家没有一个人出席他的葬礼。
05
以上就是《梵高传》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下面让我们再一起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看到了从小就不被重视的梵高一直想重新获得父母的认同,却受困于执拗不听劝的性格和不合传统的做事方式,从来没有如愿过。
又因为和父母不融洽的关系导致他和弟弟、和心仪的女性以及和朋友间的关系也一直处于冲突之中。另一方面,因为童年时的创伤无法疗愈,梵高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向了绘画。
某种程度上,他把作品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虽然他的成就在生前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在他去世后,大家开始意识到他作品的价值,把他和高更以及另一位画坛大师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
在梵高留给世界的作品背后,我们能看到一个人在无数次被生活打倒,又无数次重新站起来时展现出的勇气和斗志。
在文森特曾经遭受的失败和磨难面前,你会发现自己生活中所谓的困难根本不值一提。多年之后再回想起因为成绩不好、失恋或者失业带来的挫折,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正如尼采所说的:“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下一次,当你觉得生活很累、工作很苦,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就想想文森特·梵高的故事。想想这个被生活狠狠打脸,但从来没有彻底放弃自己的人。
他用一生向我们证明了,不放弃就有希望,就能继续走下去,这就是梵高赋予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