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和杨绛一样,被称为先生。这是对学者的尊称,超乎性别,尤其在现代对传统和国学文化推崇的时期,这样活着的学者,更是收到追捧,让媒体大众欢欣不已。叶嘉莹专注于诗词,一生不仅教书育人,用诗词感化学生,而且自己也吟诗作词,修养极高。由她解说的诗词既让人如沐春风,又能借由她自身的学识和经验给予不同的认识。要是当年上学时期能有这样的诗词解说,别说背诵全文,估计不等老师讲完,就能通读精解,老师的重要性真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叶嘉莹的书要看,当然最好可以配合她的讲解,幸好在网站上可以找到全部的十七讲。虽然讲座时间跨度长远,不过主讲人铿锵有力的声音,高低错落的吟诵,还是能透过屏幕感受得到。叶老的一生跟那些老学者一样,颠沛流离,特别是听到她从海外多年回到祖国是的那份激动,真是闻着有其感,听着落其泪,为此时刻她还赋千字长诗一首,这样的学者,这样的学识,这样的情感,都融入在她的诗词里了。
我们现在对于国学大师的追捧已经到了一个莫名的地步,以至于稍微清醒一点的话都难以入耳,这就是不知者不畏。因为不懂得,所以只能听着别人亦趋亦步,比如对季羡林的公证评价,就让好些人心急跳脚,回归到学识本身,说季老是一位语言大师,其实没错。叶嘉莹也一样,我们后人对于那种盲目的追求,还是要稳住那颗激动的心,叶老首先是一位诗词大家,她对鉴赏诗词方面有自己的理解,而且能普通听众懂得,以她特有的说词方式,这就已经称得上凤毛麟角,说她有匠人之心,不为过。
在这十七讲里,叶嘉莹讲解了温庭筠、韦庄、冯廷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晏几道、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以及王沂孙一共十六位词人的词和生平。这十七位是按照时间先后来叙述的,并且还联系了词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生平,让整个讲述不至于太过枯燥。
在这个讲座中,其实有一个观点非常值得注意,也是我们学校教育中确实的一部分,那就是词本为歌词之词,而从五代开始的歌词,是被市井下民、酒楼歌姬所吟唱的。现在的词已经和诗并称为高深的文学形式,但在开始之初,词确确实实是产自于底层,并为底层人民所接受,以致于词的发展直到后来,才被文人学者们所看上,渐渐登堂入室,加上高雅二字。因此,从词的出现开始,从《花间集》开始引出温庭筠,再到有师承关系的冯延巳和李煜,欧阳修和苏轼,这样一脉下来,才能对词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另一个叶嘉莹讲解的特别之处是,对词人的生平铺垫。一首词简单几十个字,不从生平说起,是无法知晓词人的感受的。相比看书,听叶老的讲座似乎更能如沐春风,透彻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