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后半部分(第四五六章和附录)。总结出来三个感兴趣的点:
记录使人快乐
在电子产品如此发达的现在,手工记录有意义吗?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奥野宣之认为,通过手写可以保留原汁原味,可以享受用笔划过纸张的感觉,可以呈现更多的个性化,总之,记录使人快乐。奥野宣之在书中甚至说:笔记本就是另一个自己。
我也是因为记录本身带来的快乐才喜欢记录的。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是人生的轨迹,活过的印痕。因此,我很喜欢作者说的一句话:笔记是在向自己的思想致敬。
书写即是思考
奥野宣之在书中说的“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这句话,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我们常常认为是“有感而发”,有了想法和思考才要动笔写下来,写出来,而作者正相反,认为是“为写而思”。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总是写不出成形的文章,原因多半是缺少深入的想法,只输入和收集信息,不整理不回顾不咀嚼不思考。作者的两句话点醒了我:要勤于动手,思考才会逐渐前进。在一步步深入思考之后,我们肯定能得到一些想法。
以后要多回顾自己记录的信息,一边整理一边思考,把有用的内容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中去。
创意就是重组
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记录,仅仅是为了记录和翻阅回忆吗?其实并不尽然。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分讲过,笔记本是属于自己的素材库,里面的内容很多都被进一步加工利用成文章甚至书籍素材了,这个过程被作者称之为“知识生产活动”。
关于“知识生产活动”,作者重点讲了“创意就是重组”的观点。
创意不过是既有事物的重组,注意积累平时的思考,你便有更多机会发现思维中点与点的有机联系,激发灵感的火花,获得具有原创性的点子,也就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生产活动。
因此作者得出一个结论:玩转笔记=获得创意。
作者花了较大篇幅介绍了获得创意的5个步骤:
1:收集——积累常识与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2: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4:顿悟——创意的诞生,突然之间惊呼“明白了!”“找到了!”
5:具体化——将创意化为成果
我写文章总是觉得没东西可写,究其原因,还是记录得少、思考得少、整理得少,再加上写得少。那么,即刻开始启用“一本笔记”吧,试试效果再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