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学目标的目的何在?
一是让老师对教学目标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如何达成呢?
解读的过程,其实就是调动老师的本体性知识,也就是调动老师的知识储备进行碰撞。
何为本体性知识?
简单来说,指老师所具有的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具体来说,体现在四个层次:一是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二是基本了解与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点、相关性质及逻辑关系。三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动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四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届、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如此看来,不读书,行吗?!不深度思考,行吗?!
目的之二是在学生的心中建构本单元学科要素的知识性框架。
就拿“复述故事”这个语文要素来说。如何在学生的心中建构复述故事的知识性框架呢?首先复述故事是目的,那如何达成这个目的呢?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条件,如何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呢?这就要对故事的结构有所了解。文章的结构都有哪些呢?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之一。文章结构可以分为四类:并列式、分总,总分,总分总式、对照式、递进式。我们根据文章不同的结构类型提炼出学生复述故事的支架:时间的关键词、地点转换的关键词、心情变化的关键词……不同学段对复述故事都有不同的要求,解读要求就是让学生看得见自己复述故事的具体方法。
如此,历经各个学段复述故事的训练,学生们对复述故事就有了一个框架性的建构。
条分缕析,是因为知识与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因为你,所以我”的逻辑关系。
条分缕析,是为了让这些有关系的知识形成知识链,有助于孩子们建构知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