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变悄然发生》
“妈,你回来没有?我想吃叫花鸡。”孩子给我打电话。听孩子说,上次他自己买时花了三十块钱,我觉得有点贵,就不想答应。孩子感觉到了吧,说:“好,那算了。”走到小区门口,喇叭里传来叫卖声:“叫花鸡——”
突然意识到,快开学了,满足一下也行,再说了,万一孩子在乎的不是吃的呢。到家了,跟孩子说:“人家35元不还价,妈妈不会搞价钱,上次你咋还价呢?要不你去吧?”“掏钱,我也说不定,要不就买点别的。”我一看,包里没零钱不够,就给了100块。“这么多,你不怕我花完?”孩子的话似乎在提醒着我什么。“你会舍得花完?”我这句话大概是在表达孩子不是乱花钱的主,也传递出了我对孩子的相信吧?孩子也觉得给的多了,说:“那明天开学,你再给我两百块就行了”。
孩子回来了,问我:“妈,你吃点啥?”读书会马上要开始了,我说:“你想吃啥就买点,不用管我,我不吃饭也行。”我坐在电脑前读书,感觉孩子来屋里往我旁边放了点什么,也没在意,继续读书,一会儿一扭脸,发现飘窗上放着一碗荷包蛋。哎呀!这孩子,也不说一声。虽然我知道这是孩子做给我的。一尝,真好:软软的蛋黄,火候掌握的恰到好处,就跟我平常给他做的一模一样。这孩子,啥时候偷偷学艺了?后来知道孩子还真没有舍得花35块钱,只花了5块钱买了一个肉夹馍。
昨晚孩子睡觉也比平常早,说,要我明天早点叫他,还说,一定要把他叫醒。
下午,我从鸦岭二中回来,太累了,倒头就睡。迷糊中,听到孩子跟谁说“我妈睡着了”。醒来后,孩子已经整理好了自己的书包和行李,把自己的衣服也洗好了,牙膏牙刷洗发水全买好了。收拾了箱子,还拿着褥子被子,我帮孩子把衣服装在塑料袋里(衣服还没干)时,随口说:“如果早点洗,现在肯定干了。”刚说出口,突然觉察到这是在否定孩子,我赶快“刹车”!停了几秒,说:“东西太多了,要不,妈开车送你吧乖?”,他抱着东西就走,说自己骑电动车去,不行就再跑一趟。
我心里无限感慨:平时说多关注正向多关注正向,可轮到自家孩子,却只是盯着他的不好,说了一遍又一遍,担心他不知道惦记父母,担心他不会安排时间,担心他不知道轻重缓急……今天看来,孩子真的长大了,他心里什么都知道,你越是挑错,他越错给你看。你若给他一分信任他会给你十分报还!还好,今天又有了觉察。
二、《转移焦点,寻找例外》
咨询中,当事人只带着痛苦、烦恼、忧虑的知识,因为这些东西长期占满他们心思。因此,设想出当事人需要什么,而不是去设想他们的问题。这是一件困难重重,而其煞费苦心的历程。然而,一旦当事人找到可以取代问题的东西,治疗就能迅速展开。今天,讲座中的突发事件,王利珍老师就关注到了当事人的需求——希望被学生尊重,被领导理解,希望学校能给个说法。在关注当事人需求的同时,王老师还做到了关注正向,给予赞美和肯定,从事情本身延伸到这个老师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校发展上,比较好地处理了这起突发事件。
咨询中,我们往往会帮来访者寻找例外,,但是,有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些例外,可是,来访者会认为那不过是侥幸,因为他无法解释那例外是如何发生的,更不明白接下来该如何延续例外。因此,如果咨询师要求来访者重新创造例外,可能会进一步引发来访者的挫败感。所以,宁愿先证实来访者的迷惘感。然后用奇迹问句引发来访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