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不是故事,是班里真实的事件)
胡杰打人了!胡杰把李斌打了!课间操开完例会,有孩子带着惊讶和兴奋来办公室告诉我。
什么?胡杰打人了?还是把李斌打了,好像不大可能吧。
谁都知道,李斌是有名的刺儿头,吸烟、喝酒、敲诈勒索、欺负同学、结伙打群架、顶撞老师、迟到、旷课、不交作业,夸张点说凡是能够想到的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他大概都犯了。不仅如此,一旦惹事还有“懂法”、“讲理”的家长作他的坚定后盾。渐渐地,他成了个老师同学都不喜欢的学生。我也没有想到,进入九年级调班时会摊上他。不过因着不信邪的性格,我费尽心机想着改变他,可是早就对思想工作有了“免疫力”的他几乎是油盐不浸,而且还很有些自以为是的样子。
胡杰则是一个转学来的,体格健壮却很老实的男生,是一个“内向到极限”的孩子。其父亲是一个老实得近乎木讷的老农,是个宁可吃亏也不惹人的人。李斌认准了这点经常欺负胡杰,还给他起了个外号“胡姐”,批评教育了几次也没什么效果,又加上胡杰的极度老实懦弱,李斌更加肆无忌惮。
今天这是怎么了?难道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通过向班干部、两人各自的好友和两个在班里比较超脱的孩子进行的了解,我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原来课间操时,李斌又戏弄胡杰,说着侮辱人格的话还挑衅性的踢打,胡杰急眼了,破天荒地狠狠打了李斌一顿。几个人费了好大劲才拉开,弄得满操场沸沸扬扬的。
该如何处理呢?我边琢磨边走向教室,我知道同学们都在看着呢。进了教室,我尽量平静的说:“课间操,咱们班发生了一件惊动全校的事,给全班扬了名。两个同学公然在校园内打架。”故意顿了一下,我看到此时的胡杰恨不能钻到桌洞里,而李斌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很是潇洒的样子,同时又似乎期盼着什么。其他人则神情各异,有的转头看胡杰,有的静听下文,有的一副很是不平的神态,还有人面带着一种先知先觉的冷漠。我感觉自己内心很不平静,算了!豁出去了!教育也该人性化才对!我接下来的话,却让大家大感意外:
“不过我要说,胡杰同学的行为没有错!李斌的被打则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谁也没有权力欺负别人,欺负他人的行为就应该受到惩罚!”
教室里空气似乎凝固了,好一会儿,回过神来的孩子们在不知谁的带动下突然鼓掌、欢呼起来。李斌的神情从不屑、震惊、愤怒最终变成沮丧、恐惧。他大概从来没有想到老师会这样说话,更没有想到同学们会有这种反应,平时还自我感觉良好甚至还有小跟班的他,也许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是这样孤立吧。
可孩子们不会晓得我此时的复杂心情。同样的痛快之余更多的是担心、无奈,甚至悲哀,隐隐还有些孤注一掷的感觉。按常规,学生打架肯定要受到批评,尤其是沾光的一方。可现在我不单没有批评胡杰的行为,还作为勇敢加以肯定。似乎有怂恿学生打架,用暴力解决问题之嫌。这样做对吗?我感到很迷茫。同时也担心会出现不可预期的后果以及由此引发的有可能波及自身的风波。毕竟有些孩子及其家长的能量是不容小觑的。身边已有因为管学生而殃及自身,弄得灰头土脸身心俱疲的实例。
可我又实在无法容忍恃强凌弱的现象在自己手中肆虐,也不希望学生懦弱无骨,更不想容忍在自己可以影响的范围内让老实人吃亏。但是迫于“形势”又无可奈何,所以在担心之余还有些快意。担心归担心,该做的工作还得做。这是自己的本分,谁让自己当初选择了这份职业呢?
课下,我单独找了胡杰(刚进办公室时,胡杰显得很是忐忑不安):
“胡杰,上课我刚刚提起打架事情的时候,为什么低头?”
“我以为老师要批评我。”
“为什么认为老师会批评你?”
“因为打架不对,不管怎样也不能动手打架,打架总是错的”
“谁告诉你动手总是错的?”
“我爸爸说,做人要老实,坏孩子才跟人打架。”(顿时上次家长会时,那个老实得近乎木讷的农民的模样又出现在我的眼前)“以前老师也是这样说的。”
“那你认为该不该还手?”
“不该,打架就不对。”
“别害怕,怎么想怎么说,我想听实话。”
“也该,他也太欺负人了!”犹豫了好一会儿,他终于下了决心。
“对!应该还手。你今天做的没有错!团结同学是应该的,打架是不对的。但是,要分情况,谁也不能没事找事,欺负同学。当别人有意欺负自己时,就应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如果好言相劝不行就要自卫。人人生而平等,谁也没有资格欺侮别人!但是,权利是靠自己争取来的,不是别人赏赐的,也不是能乞求来的。”
“别人要欺负我,是不是就可以还手呢?老师会不会也批评我呢?”
“别人善意的玩笑可以接受,如果是恶意的侮辱就不可接受!就像歌中唱得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妥协、退让换不来尊重,委曲不能求全,姑息却肯定会养奸。只要你是对的,老师就不会也不应该批评你,动武作为最后的不得已措施,还是可取的。当然,不能动不动就动手。同学间团结为准、和睦为本,可是如果是遇到刻意欺人的呢?就不能客气了。举一个不大恰当的例子,遇到街头经常拦路咬人的恶狗,一味的避让,只会使他变本加厉,如果找准机会狠狠踢它一脚或扔上一块石头,那它就会原形毕露,夹起尾巴逃跑,以后见了你,即使还会乱叫,却不敢下口咬了。就像今天,对老师的处理有什么感觉?”
“没想到老师这样处理,心里很痛快!”
“你以为老师会怎样处理呢?”
“当然会吵我一顿,起码也要各打五十大板”
“你放心,不会的,相信事情总有个公理的!对吧?”
“嗯!”他的口气不再犹豫。
“好,回去吧,以后有事再找老师。”
看着他一出门,几乎是一副要欢呼的样子,我不仅会心的笑了。感觉自己的孤注一掷还是有价值的。
稍后,我又找李斌谈话(虽然自己没有错,可是却也不想惹起不必要的风波)。这回他再也没有了平时那种桀骜不驯的神情,再也不是平时进办公室时那种满不在乎,似笑非笑的“潇洒”模样。我问他有什么感想,他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地罗嗦了一大套。其中他感受最深的就是没想到自己会这样孤立,会被班里几乎所有同学唾弃。自己曾以为的潇洒是行不通的,父亲关于拳头大了就有理的观点也行不通。
我终于松了一口气,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看来此事的处理方式还不至于引起“严肃”后果)。在此次事件中自己演的角色是正确的,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就应该是正义的化身、公理的权威诠释者,这样对李斌对胡杰之类的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有益的。在处理校园暴力事件时,老师就应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让好人吃亏,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是一个大原则,也是一条必须遵守的底线!要让孩子相信公理的存在,不能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失望,不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到无助与孤单。这一点无论对弱者还是施暴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孩子内心的秩序感将决定他们对价值取向的判断和对世界观的选择,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其内心的秩序感还没有定型,老师的行为会影响这种定型。对暴力事件的处理最终将从学生身上激发起的是善良还是邪恶,是可以选择的,虽然这种选择有时并不轻松甚至是很沉重。老师应该尽自己所能,顶住各种压力,还学生一个公道,不能只顾明哲保身。作为教师有责任为社会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为他们的终生着想,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基,这是教育的应有之意。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塑造人的灵魂,就要真正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诸层面,必须即合理又合情才能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