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母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母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生命.如果你要问我最感谢的人是谁,那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说:“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我才没有沦落到去问上天:“何以为家?”
天下的父母固然是一样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傅雷与他的爱人也不例外。《傅雷家书》寄托了他们对儿子傅聪延绵无私的爱。其实这本书的题目就已经告知我们这本书就是傅雷与其爱人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傅聪的信。
文中的父亲傅雷本身就是一个有极高文化修养的人。不管是从他做事也好还是写信也好,处处都体现了他的修养。比如儿子傅聪经常在信中有错别字,傅雷总会耐心的指出来改正在旁边,并告诉儿子下一次不能再错。再比如他总是再给儿子写信的时候写一些国内的大事和自己欣赏的人,并在寄信的时候寄一些自己欣赏的名著,让儿子从中学习,从中成长。他还是一个有主见有思想的人,比如他说老舍的作品之前他比较欣赏,而现在很让他感到书中的话没有重点并且无用的话很是多。他与现在随波逐流的人相比真是一股清流。他强调“做人,就是要对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负责。”他也深刻的告诉儿子,在异国他乡,千万要做一个合格的音乐家,合格的中国人,不说有辱国家的话,不做有辱国家的事!
而傅雷的爱人,傅聪的母亲是一位勤俭持家、贤惠、教子有方的人。在傅雷遭遇“文革”期间都是她与儿子通信,他告诉儿子对生活要勇敢些,要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在儿子娶了弥拉后,她不停地告诉他们一定要合理控制金钱出入,要记账,还告诉弥拉要学会去开导傅聪。当她在国内一听到儿子的乐片,心里就开心得不得了,就好比去了现场似的。她与傅雷也经常将儿子的乐片循环听个几十遍几千遍,每一次听都有不一样的心得。在傅聪与弥拉结婚时,夫妻俩未能到场,但在聪寄回来的结婚照后,反复地拿出来看。
这本书启示我:不能一味的浸泡在某一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要多去并不是阻止你去追求,而是要学会劳逸结合。
并且人呐,要把生死看的淡一些。在世时,要鞠躬尽瘁,活一天就做一天的事,活十天就做十天的事。“不到生命最后一刻,绝不停下笔杆子”。人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苦也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何必不快乐每一天呢?
在这本书里,我联想到了近期很火的一部电影“何以为家”.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心里多了无数感慨,我的父母没有把我生下来却不养我,也没有在我十二岁时把我嫁给别人来养活父母,也不是随时都活在黑暗中当一个黑户口,也不是在十二岁时就去捅一个“恶人”还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我顿时觉得我好幸福,因为我出生在中国一个温暖的小家,虽说不上多富有,但起码我的父母没有让我饿肚子,穿不暖衣,并且还用他们所有的精力来培养我,而不是放弃我。我真的无法表达那种感谢之情,我也无法对我的父母允诺什么,但我希望他们能够健康快乐。
爸爸妈妈,谢谢你们!祖国母亲,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