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
千秋功业任凭说,海雨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
有道是人间万苦人最苦,终不悔九死落尘埃。
轻生死,重兴衰,百年一梦多感慨。
九州方圆在民心,斩断情丝不萦怀。
谁不想国家昌盛民安乐,也难料恨水东逝归大海。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这首主题曲实在太经典了,每次听到,总会想起清朝历史上,那位最苦的皇帝,雍正。
雍正的民间评价不高,历史书上说的也只是康乾盛世,在位十三年的短命雍正,功绩就这样被轻轻抹掉。
而清朝恰恰是乾隆之后就衰落,家业败尽,盛极而衰。
雍正是个改革派,也是不惧困难的斗士,性格阴郁,不善讨喜也没有兴趣爱好,沉心于振兴清朝,巩固江山。
他力推新政,充实国库,整顿吏治,安定边疆,得罪了一批利益集团,死后却留给弘历殷实家业。这才有了后来历史书上的康乾盛世。
河南乡绅一体纳粮案得罪了所有读书人,得罪了中国的文人墨客的后果,就是总会被怨气缠绕的笔所讨伐。也难怪他死后会骂名滚滚。
雍正像个机器,不知休息,被工作拖垮,体制决定,想做好皇帝,只能累吐血。雍正像蜡烛,先帝让他复兴,他就一股心的当成理想,燃烧自己,只剩灰烬。
他体察百姓之所苦,哀天下之所哀。这个被历史争议最多,继位驾崩成谜的胤禛,是我最敬佩的皇帝。这个最勤政的皇帝,以冷血铁面治理天下,为百姓国家求福,上接康熙的烂摊子,下留乾隆五千万库银。怜之,惜之。诚可悲乎!
一个有理想、有眼界的人可以改变历史吗?似乎不可以。那么,一个有理想的人、有眼界的人加上权力就可以改变历史吗?答案是:难!因为克制权力的运用比获得权力还要难,一个体制内的人要冲破体制更是难。毋庸置疑,雍正这个敢于挑战体制的争议人物,是无比勇敢的。
雍正的十三年不过是过眼云烟,他苦苦熬着,换来的却是当朝后世的骂名,他一生不曾快乐,一生都都在忍受,相比康乾的风光,雍正显得非常孤独,但只要还有人理解,他就不是那孤王。
我行决定坚固力,唯佛圣智能证知,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无量寿经》
我想这应该是雍正皇帝一生所做所为比较中肯的评价了。
他赐死亲儿子弘时,至死关着自己的亲兄弟允禵。
是一个真正的孤臣,孤君,清朝的皇帝中他是最苦的一个,活生生的累死。
在位十三年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大力推行新政火耗归公摊丁入亩乡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这些后人都自有评断,历史定然会还公道于胤禛。这部剧真是良心剧,晚遇二十年仍让人感动。
虽然电视剧和正史相比还有少许出入,如李卫出身问题、雍正即位合法性的历史悬案、八爷党具体覆灭的时间、铁帽子王发难逼宫等,但与此剧核心主题“帝王心术、九子夺嫡”相关联的大事件、大人物,则基本上做到了尊重历史。剧中主演们气定神闲的表演,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历史上雍正皇帝的一些误读,把他重新塑造成了一个“冷峻厚黑、朝乾夕惕”的真实帝王形象。
作为影视文本的艺术成就,无疑是一座丰碑,为君的孤独、改革的艰难、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焦晃的康熙和唐国强的雍正几乎可并称表演上的两大范本垂范后世。
中国的作品,要看韵味,就像喝白酒,越品越有味道。类似的作品还有《走向共和》里面的李鸿章,真是绝了,李鸿章那些跟洋人打交道的本事,绝大多数的留学生都没他这水平,甚至外交官都不一定有。这才是中国作品真正值得品味的地方,不在皮相,而在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