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心随笔(5)
又走在回东胜的路上,1688次列车6车108号座位,上上周日回东胜也是这趟车,上一站乌海始发的车到临河居然能晚点两小时,还是大约,“约”还不知道要约去几小时,就改打拼车走了。
常在旅途奔泊的人自然而然就‘学会了适应,懂得去变通,毕竟,路还是要自己往前走,行得通的才算是路。
说“走”在路上并不确切,虽然是在“扛硬板”,毕竟还是坐着,说成“坐在回东胜的路上”才算精确。
上一次“扛硬板”还是远在三十年前的记忆,1989年去北京找一个“官倒”给单位买汽油,内衣暗兜里塞了9000元钱(我当时一月挣78元),怀里还揣了把蒙古匕首壮胆,没开刃。
也是炎热的八月,那时火车没空调,还慢,只觉得印象中的北京真远,坐硬板真累真困真难熬,那才真是“扛”的感觉。但我是坐着的,还有很多人挤着站在过道里,这一比较,就幸福得不敢觉得辛苦。
这之后再出远门就都坐“卧铺”,再之后“出近门”也买卧铺。多数时候是公出,能报销的。
时隔三十年重再体验“扛硬板”,因为花的是自己的钱。今年开始的新规定,异地交流干部每月只报销一次车票,其余的都要自费了。
和今年一次理发时偶然发现打“滴滴”拼车要比打出租便宜四分之一同样的心情,坐硬座要比卧铺或者打拼车省一半,比长途大巴省20元。
“滴滴拼车”一年能给我省下两百元,可以在罗胖的“罗辑思维”买下一期一年的名家专栏。“扛硬板”一年能省下3000元,三年就够我再出半本书了。
“扛硬板”的体验其实并不差,有空调,人还少,有的三人长条座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像卧铺里一样躺着,却又没有卧铺车箱里肆无忌惮的脚丫子味道。
老伴一开始极力反对我“扛硬板”,心痛我这把老骨头。还是原配好呀。女儿听我讲要像正乾大爷一样拍一些旅途中的人们,也想出个手机摄影作品集,就给我在“协程”网上买了票试一下,这一试就确定了下来,再没改回去。
手机照片就第一次坐硬座时拍了几张,第二次就忘记拍了,之后就再没想起来过。看起来,我的人生旅途中还是最适合看书听书,以及写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
周五下午坐末班大巴车回家,和司机已经很熟了,互相留了手机号,他路过单位门口打电话给我,把我一接,这样的“ⅤIP”待遇让我很享受。
一路上眼睛在看书,耳朵在听书。到半路才发现走的是沿黄公路,回家近了五十公里,可以早到半小时,心情就爽了起来,拍了些沿途库布齐沙漠和黄河的图片,放在下边的插图框里。
原以为月底才会改跑这条线路,司机师傅告诉我这几天开始偷偷跑的。这个超爽的回家旅程就让我出乎意料遇上了。人生旅程有太多诸如此类的出乎意料,既有火车晚点的懊恼,又有汽车改道的惊喜。
司机师傅对我车上看书大加赞赏,感慨现在像我这样爱读书的人太少了。这说明读书确实是件好事,有司机师傅为证。可惜他不是因为我写了本书就暗加贬斥的某位大人物。
不经意间把“回东胜”与“回临河”都用成了“回”,往返都是“回”,哪里又是我要去的地方?
无意中的一个逻辑错误,似乎倒还揭示出了人生真相。像是佛陀讲过的话:“随缘放下,心安是家”。人生这段回不去的旅程,要去的地方正是内心里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