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在家读完了行为经济学领域的一本《稀缺》,感觉这个主题跟当下时代的关联性极强,于是决定写篇文章探讨下。
资源稀缺还是意识稀缺?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存在两个假设:首先,资源是匮乏的;其次,人是理性的,我们以这两个假设为前提来分配和利用资源。然而,理性人的假设在现实面前可以说是不堪一击,不仅是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其实都已存在诸多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往往离理性相差甚远。
《稀缺》这本书的观点非常值得引起现代人的重视:人们习惯于把责任归因到资源不足上,却忽略了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上的匮乏感恰恰是造成结果的重要影响。当面对并不丰盈甚至紧缺压力极强的现实时,人们可能并不知道,我们的大脑正一步步被匮乏感占领,从而作出了很多我们并未觉察的非理性行为。
匮乏感之下的管窥效应
那么意识的匮乏感到底会带来什么呢?作者归纳为管窥效应。通俗来说,就是我们的目光只会聚焦在“管子”之内的少量事物,而无视管外的一切。
作者用“带宽”这一词汇来概括人们的计算能力、关注力、决策能力、恒心和抗诱惑力。作者认为,长期处在管窥效应的负担之中,我们的大脑会形成带宽负担,从而抑制我们的诸多能力。
首先我们的认知能力不可避免的受到显著影响。当我们的关注点持续在不足的资源上时,其实这就代表了我们给予其它信息和事务的注意力早已被削减。在专注力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很难高效的调动我们的大脑,去提高工作成效。
认知不足带来另一个更明显的现象是,我们的生活仿佛变成了一场场临时性的救火。人们会习惯于局部的、暂时性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对未来的长期规划。在失去了宏观视野的前提下,人们容易一次次的忽略那些并不紧急却十分重要的事。
其次,随着带宽负担的抑制效应,我们的自控能力也会减弱。研究早已表明,自控力是有限并且占用大脑资源的。在大脑带宽降低的情形之下,我们更容易被即时的冲动和欲望所吸引,做出一些埋下隐患的决策,当下社会的冲动消费和过度借贷何尝不是最好的案例。
如何面对匮乏感?
在书中,作者也给出了解决匮乏感的个别建议。在这里,我想加上作者并未提到的一点:觉察自己的匮乏感。
我并不认为拥有匮乏感是一件值得自惭形秽的事,事实上,我觉得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作用力之下,大部分国人内心都是存在匮乏心态的。它并不仅限于物质上的(比如钱),更直指我们的情感(比如爱)。但能够在意识上觉察到它就是走出了第一步,这种觉察是清晰的感知它的存在,而不是去评判它或者借着它来贬低自己。知道一件事物的存在以及它在对我们施加作用力,往往我们就触到了解决之道。
然后,作者建议我们刻意给自己创造余闲。更多的工作时长并不等同于更高效的创造力,偶尔从拥挤中抽身出来,给自己短期的放空,给予拥挤不堪的大脑空间一个暂停的机会。重视时间的价值,但更不要忘记带宽的意义。
还有,可以通过刻意提醒的小技巧来将重要事情拉入“管子”之中。在过于忙碌中,我们潜意识里想避开的一些事,一旦我们闭上双眼,假装视而不见,很可能它们会在不远的将来以更困难的形式与我们相遇。所以,以便利贴、效率手册等工具来时时提醒自己勿忘不紧急但重要之事,也是容易操作但收获长远的举动。
为人家长的智慧与不易
文章最后,刻意的留出了这一段的空间想聊聊为人父母这一课题,也是我读《稀缺》很被打动的一个点。
作者认为,为人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言行一致和始终如一是非常关键的。这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待新事物的接纳度、是否容易焦虑以及是否有安全感。
良好的教养水平本身就要求有足够的带宽,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孩子需要的大量陪伴、各种离奇的要求和成长的种种规划。当父母的带宽降低时,做到这些点更加尤为不易。
所以,觉察到匮乏感,如何让我们的带宽降低不那么影响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也是每位家长面临的更需要智慧的课题。自由的大脑与自由的心灵是强相关的,也许让下一代懂得自由这个词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让自己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