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孩子隐藏的目的——也就是“报复父母”。如果自己出现不良行为、逃学,甚至是割腕,那么父母就会烦恼不已,父母还会惊慌失措、痛不欲生。孩子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会出现问题行为。孩子并不是受过去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而是为了达到现在的目的(报复父母)。
你的愤怒和行为真的是争斗的原因引起的吗?
人际关系一旦发展到复仇阶段,那么当事人之间几乎就不可能调和了。为了避免这一点,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不要在事情属于无法挽回的阶段的时候才开始考虑怎样解决,大部分的时候这个情况是无法解决的!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如果当面受到了人格攻击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一味地忍耐吗?
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一点。
你就淡淡的、坚定不移的注视着对方,没有挑衅,只是冷漠的分析。
突然想到的事情,只要你不尴尬,那尴尬的就是别人!
首先希望你能够理解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我们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如果能够从经验中明白这一点,那自然就不会再有怒气产生了。
合适的工具要使用在合适的地方,情绪也是我们的一种工具。
§那些短时间就可以消失的愤怒情绪(这个用来当例子是因为传统的印象里面它是最难得到控制的情绪),用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之中就是大炮打蚊子。听到其他人使用这样的方法会感觉到可笑,但更可笑的是自己一直在使用但却视而不见(当然其实是看不到,这是一个视觉盲点,每个人都明白就需要社会框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才可能出现,就好像现在的你认为沟通之中的发怒是理所应当的一样)
§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
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所有听到的事情都相信一半,然后通过权重(信息来源的可信程度)和频率来改变对待信息的态度。
虽然不是完全正确但是在这个到处都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这个方式非常的方便并且好用。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原则上来说,根本不可能存在不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的工作。
关系即一切
浪漫的红线和坚固的锁链
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也就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
你有多少的朋友是在强制环境外遇到的?(比如学校,发小,工作,利益关系之外的)
事情也是这个样子,会由于失去了边界、目标而难以展开或者一塌糊涂。
- 这并不是能力的问题,简单的说是没有反馈的问题。就好像是马拉松长跑,没有了其他人的参与也没有了可以确定里程的标识,除了对自己有信心的人,有多少人可以坚持下来?(或许专业训练的可以,这算抬杠)
制定计划,关注反馈,很重要
§只要你变了,周围也会改变。必须要有所改变。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如果可以清晰的想象出自己1年后的状态,那就是需要做点什么的时候了(勇气会伴随着时间一起消失)。并不是有什么惊天地的事业在等待着你,想多了。需要做的仅仅是一点点的改变,什么都可以,比如玩一个新游戏,早起1小时,或者学习一个没用的新技能,又或者就是请假出门游玩。
需要的是改变,不是结果(万一就买一次彩票,500万就变成自己的了!)
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说起来很简单,但是遇到的问题非常的多。很多的信仰里面要踏上巅峰这都是必备的条件。
大部分的人使用的的都是命令的语气,甚至要表达的诉求自己都不知道怎样可以做到!
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发现问题为的是将其解决掉,而不是来到了赌场的观众,等待气氛的发展,喝彩助威。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对方的不好),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即使对方是圣人君子一样的人物,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对方值得讨厌的理由。
人无完人,遇到想要挑毛病的,是完人也白扯。(栽赃嫁祸,胡搅蛮缠,都变成成语了,多么的深刻)
对于自己目前所处的状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通过归咎于他人或者环境来回避人生课题。
无论心理上得到了什么样的安慰也没有办法改变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精辟的成语总结:掩耳盗铃!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没有人可以被其他人说服,可以说服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 安心收下彩虹屁的人用罗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我不愿意听,他们觉得都夸上天了,可我觉得还远远不够。
自己的意愿决定了后续的方向,其他人的努力(言语)充其量也就是个助攻。
还有一个点,在没有确定人头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觉得对方是助攻!明白自己身份的,安心打助攻的人是真的厉害。
看破不说破,没有沉淀的玩不来。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都是硬菜,没什么想法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活着,那当然是为你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
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满足他人的欲求的生活方式是正确的吗?
就问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会去看心理医生?
为别人活着的人!
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标成了“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工作就会变得相当痛苦吧。因为那样就会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也许你会感到意外,但事实上,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整理的差不多了,两个半小时过去了,吃点东西]
1月14日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
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这原本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父母代替孩子学习也没有任何意义吧?
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呢?
§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世上的父母总是说“为你着想”之类的话。但是,父母们的行为有时候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面子和虚荣又或者是支配欲。也就是说,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我”,正因为察觉到了这种欺骗行为,孩子才会反抗。
为了你好,真的是这个样子吗?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就是领导的那种:我在意的只是结果,不要和我说过程。)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
§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帮助的意思是辅助,辅助!不是动不动的就出现一个抢人头的行为。
在放羊的时候为了让其愿意喝水会给它们喂盐。结合这个观点可以在思考一下。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如何和当事人谈论对方的课题?
§对孩子的闭居状态不妄加干涉也不过多关注。而且,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随时准备给予援助。
苦恼于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总之就是把孩子的课题也看成是自己的课题,总是只考虑孩子,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看的时候理解的这个“他们”是孩子,现在整理笔记的时候理解的是父母自己。两个都可以说通)已经失去了自我。**
无回应之地即是死亡。
植物人的生活,算是无回应吗?
一个正常的生活里面只有自己的诉求无法得到回应,其他的都正常(比如:4个人聊天,自己的谈论涉及到主题之外的事情,其他人的反应就和没有听到一样。但是说话题里面的就正常),这样的事情一直在持续,那算是无回应吗?
一个为他人而活的人(任何行为的动力都源自于他人,比如为了父母的想法读书。为了他人的掌声坚持。为了他人的夸耀买单)关键是自己也认为是理所应当的状态(就好像印度的万能牛神)。这个状态是真的活着吗?
在往后面还有更有意思的,比如电影《楚门的世界》那样的生活。是活着吗?
“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传销和骗子不就是用了这个状态吗。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乱糟糟的家里面一定可以找到一些“垃圾”的存在,放着没用扔了可惜送人还不舍得,但留下来真的是负担。
苦恼也是一样的,有限的精力下就是在不断的折磨自己。关键是抱怨的同时还乐此不疲。。。。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耳根子软的人是没有办法成功的,相信自己,不成功便成仁,这样的状态才有成功的希望,过多听从他人的建议,只会变成乱麻一团。
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