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晴。
阅读书目:《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
作者:王世民是知名公众号YouCore的创始人。曾任惠普咨询业务总监和IBM高级咨询顾问。在10多年的管理咨询顾问生涯里,他为很多企业解决过多年无法解决的难题。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比企业管理者更了解业务, 也不是因为他的学问和能力比企业的管理者高,只是因为他掌握了一套高效的思考方法和工具,可以有体系地去寻找和解决公司的问题。
金句 :
随着“人工智能”的逼近,人类相较机器的剩余优势已不多,思维能力就是仅存优势之一。假如人类真的被机器取代,那么具备优秀思维力的人将是最后一批被取代者。
真正的问题并不会自动摆在你的面前,它们会以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初步解决方案,或者无关的干扰信息等形式出现。大多数人都会被这些偏差迷惑,从而偏离问题的真正解决方向。
再经典的理论或工具都有其使用的前提和假设。在不同的条件下使用时,我们需要对理论或工具进行必要的裁剪,有些时候甚至需要重新创造。
任务执行得好坏的关键不在于计划,而在于对执行效果的检查和调整。
记录与感悟:本书为我们探秘了如何用框架高效地解决问题,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分解为系统化的五个阶段——界定问题、构建框架、明晰关键、高效执行及检查调整,并在每个阶段精炼了相应的优秀思考方法和工具。理论很深但举例很浅,威力巨大但上手容易。“真正有用”正是这套系统思维体系的不一般之处。
一、思维力是什么?思维方式决定思维能力。现代脑神经科学早已证明了,人类个体之间的智商差异是很小的。那么是什么让两个人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思维能力的差异却十分巨大呢?显然,就是“思维方式”了。思维方式就像思考的路径,很多人遇到问题,挠破头皮也想不出所以然来,并不是智商有差异,而是没有按照正确的路径去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然就无法抵达终点了。系统思维是最强大的一种思维方式,快速掌握的方法就是用框架来思考。在所有的思维方式中,最强大的一种,就是“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迄今为止人类掌握的最高级的思维方式,也是你最值得花时间去掌握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快速掌握系统思维的方式呢?书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方法。万事万物都是一个个系统,如果把系统的逻辑主干提炼出来,就会形成一个框架。框架是对系统的一种简化。在一定范围内,用框架代替系统作为思考对象,既能发挥系统思维的优点,又大大降低了思考难度。所以,使用框架进行思考和表达,往往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思考效果。
二、思维力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思维力不足,会导致三个基本的症状:分析时想不明白、表达时说不清楚、学习时学不快速。十年以前,很多工作可以干一辈子,即使思维力差,还可以凭借一开始掌握的固有的一点知识应付。当今时代,整个人类一直加速度发展,不少职业已经消失,还有一些职业正在被替代的路上。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可编程的初级智力工作,也很快将被AI取代。我们人类与AI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有着更高级的思维能力。因此,在AI降临的时代里,思维能力仍然可以让你受用终身。
三、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准确地描述问题。书中讲述了用框架思考的五步法,依次是界定问题、构建框架、明晰关键、高效执行和检查调整。我们在这里重点介绍界定问题的两个窍门和构建框架的两个基本方法。界定问题,就是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界定问题有多重要呢?如果把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比作射箭,界定问题就是找到靶心的过程。如果靶心都没找到,射箭的技术再高超也是没用的。界定问题的第一个窍门就是准确地描述问题,方法就是列数字和举例子,将“高”“差”这些非量化、模糊化、有歧义的问题描述转化为可量化、可例证、清晰化的问题描述。探究问题的本质。问题就像一个洋葱,经过列数字、举例子准确地描述问题之后,还只是了解了问题的表象,要想看清问题的本质,还要把洋葱层层剥开。要把问题这个洋葱层层拨开,探究它的本质,可以用到的方法是5Why分析法。5Why框架又称五问法,最初是由丰田集团创始人丰田佐吉提出的。它的具体方法就是针对一个问题发生的原因,连续追问5次“为什么”,直到发现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为止。5Why框架的使用,不能一味死板地追问,而是要问到自己能够影响和改变的最高层面为止。具体是问3个Why还是10个Why,要视自己的实际需要而定。构建框架。框架是系统的简化。简单来说,框架就是各种规律、模型、定理、方法论等等,是做事情的地图。做事情如果有了地图,做起来自然就快,人生如果有了地图,人生之路可以少踩很多坑。这个地图从哪里来呢?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把别人的地图拿过来看,别人踩过的坑,自己就可以不用踩了。《思维力》书中把这种方法称为“选用框架”。选用框架,就是针对一个问题,寻找合适的现成经典框架。比如4P营销理论、STAR法则和GROW模型等等。通过直接选用已有的框架,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有现成的框架可以套用,当然最好,不过有时没有现成的框架可以用,怎么办呢?这时就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自己提炼框架了。关于自下而上提炼框架,书中有四个步骤,时间的关系,我这里抽取三个步骤简单给你介绍一下:第一步:头脑风暴。就是天马行空地想点子。不管想到什么,先把点子写下来。就像打牌一样,每个点子就是一张牌,先把牌抓到手上再说。第二步:连线归类。好比抓完牌后,将牌按照大小、花色等等做整理。第三步:形成框架。就像将牌按顺子、对子组合的形式呈现,更容易理解一样。
虽然习惯上我们总是用聪明或不聪明去给身边的同事或朋友贴标签,其实真正的区别在于系统性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凡事多问为什么”,才能找到如何做事的正确方向。于感性的自己,这正是需要修炼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