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思维》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还有最后的三个建议,分别是行动刻不容缓,结果顺其自然;宏观始于微观;选择记分牌,而非药片。
第一条:行动刻不容缓,结果顺其自然。行动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说,没有行动就不会有改变。但后半句,结果顺其自然,却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
因为人的行动本身是有动机或目的的,如果对结果没有期待,那么要么不行动,要么行动无法持续,这应该是人的本性。这一点上,中国的传统思想就有与之相关的内容,也就是“勿必”。顺其自然,就是不期待结果的必然性,认为应该做这件事就去做就好了。这需要对自己有很强的信心,因为行动与结果之间会有时滞,在这个阶段,人会自我怀疑,高考后等录取通知书的孩子和家长大概就有这种感觉。如果不能很好的化解,心态不稳定还算是小事,做出错误的行动或者决策就更是大问题了。
要做到顺其自然,就要把行动这件事由“手段”变为“目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勿忘勿助。
第二条:宏观始于微观。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集腋成裘,等等很多古语都是来讲这个道理。市面上也有很多讲时间管理的书也把微行动作为第一步动作。但在本书里面,作者却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个建议。
面对宏大问题时,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个问题需要通盘考虑,要完善方案后实行。但这个观点作者认为是错误的,因为深刻理解问题的前提是近距离观察问题,而要想近距离,那么着手处理每一个具体的情况才能真正的接近问题本身。就算要去上游看什么人把孩子丢在水里,也要首先去救孩子不是么。这给我的启发就是要有望远镜、也要有放大镜,既要抬头看天、又要低头看路。
第三条:选择记分牌,而非药片。这个概念需要解释一下,所谓“药片模式”就是指将药品开发的逻辑套用到社会干预这件事上,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等科学方法来检查社会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和有效程度。而“记分牌模式”则不需要严格遵守实验的要求,有了变化随时调整方案。
作者也说,这两种模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结合使用。而最重要,是这条是针对于改变组织和系统的。说实话,其实我自己对这个方法理解也有些困难,我的感受则是要看情况来对待。如果改变可以带来更小的损害,那么我们就要随时调整方案,不能因为整体而损害部分。
读完整本书,让我有了看待问题的另一重视角,也许我不会有很大的改变,但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偶尔向上游看一下也是极好的。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上游成功的样貌:安静却强大,拥有跨越时间的影响力。”这可能会让每个拥有上游思维的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让它比一开始认识的那个世界更美好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