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 品牌关系的管理:谈钱伤感情?

各位读者,大家好,这节课我要讲的主题是品牌关系的管理。说到关系,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从小到大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有家人、同学、朋友、同事等等,翻开手机看看,联系人变的越来越多。但我想请问大家,那些联系人你都多长时间联系一次?联系比较频繁的是哪些人?为什么呢?这些问题放到品牌上面也是适用的。从小到大,我们与很多品牌建立了关系,但只有极少数的品牌保持着较高的购买频率,而且还是阶段性的。好,回过头来,我们说关系的管理,要想实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品牌之间关系的管理。首先要做的是关系的分类,其次是掌握不同分类之间互动的关系规范。

一、差序格局的分析

上节课我讲了Susan Fournier对品牌关系的分类,那是西方人的做法。这节课我想讲下中国人对关系的分类。根据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他写的乡土中国一书的差序格局来看,中国人的关系可以分为家人关系,熟人关系和陌生人关系,他说中国人的关系像一块石头丢到池塘里面,荡起一圈圈的涟漪一样(如图27-1所示)。后来在黄光国、翟学伟、杨中芳、杨宜音等老师的发展下,中国人的关系分类不断的丰富。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博雅系列丛书,以及几位老师的著作。在人际交往和品牌关系的互动过程中,对不同的关系类型,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关系规范进行互动。比如说家人关系规范的核心是需求法则,就是说一家人之间,只要有需要,就可以从这个家庭里面获取资源,而且有时候是不计代价的给予。就像你回家吃个馒头,你爸妈不会向你要钱吧。

图27-1差序格局图式

以此为基础,向外延伸第二层就是熟人关系,互动规范的核心是人情法则,就像中国人很多情况下遇到问题,都是找关系解决一样。还有就是社会上看到的红白喜事,人们相互之间送红包,有的地方叫送人情。就是你今天帮我一个事儿,过段时间我帮你一个事儿。所以有人说欠人情,就是这个意思。再向外延伸第三层就是陌生人关系,互动规范的核心是公平法则。陌生人就是你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你,然后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些业务上的关系,那就公事公办了。比如说有一次我到车管所去更换驾驶证,窗口排很多人,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轮到我,这个时候我发现旁边有个人,那个人是我买车的4S店的员工,在车管所驻点专门帮忙为客户办事儿的。我就叫他,向他说明了我的情况,结果他说你把驾照和材料给我,我来给你递进去。后来,当然顺利的办完了。我想原因是他长期在车管所驻点办事儿,跟工作人员已经成为了熟人,而我跟工作人员还是陌生人的关系。这就是区别所在。这么看来关系似乎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关系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就是很容易让人陷入人情的困境。因此,为了保持关系的长久,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我就不多讲了,大家下去可以多思考,多感悟。

接下来大家要思考的是,这三层关系的背后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些关系规范是如何形成的?这就不得不再次提到乡土中国,因为中国社会几千年都是农耕,乡土的社会,这种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关系规范的建立,而且根深蒂固。因为几千年来人们都是靠种地吃饭,而土地又不能流动,所以种地的人,流动的可能性不大,流动的频率也不高,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关系相对稳定,都是长期导向的思维模式,逐渐就形成了熟人社会,这种情况下人情就起到了排斥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当然,还有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它们也会对人们的思维模式起到很大的影响,而且与农耕文化有区别,这个大家多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和多观察一些实践活动,就会总结很多的心得。

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农耕生活方式了,因为人们离开土地依然可以生活,人们有工作,有工资,而且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交通也越来越便利,人们流动的频率逐步增大。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关系变的不那么稳定,偏向于短期导向的思维模式。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身边的陌生人会越来越多,而这些陌生人一打交道,很多都会进入熟人的圈子,但这些熟人与以往农耕文化下的熟人相比,关系相对还是浅了一点,或者说远了一点。这个时候,社会的运行和维护需要法律来排斥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至于目前的生活方式,还有人际、群际或阶层的结构都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当中,还不是非常的明朗,所以学界现在还难以给出一些清晰的界定,或大家一致认可的理论。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

再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关系的远近或者说好坏,该如何衡量的问题?在西方这个叫关系质量。西方人通过一些问项来测量人们之间的关系质量,主要从信任、满意和承诺三个方面,有的问题是正着问,比如:当我有难的时候,你愿意借给我多少钱?有的问题是反着问,比如:如果我不在了,你会有多难过,或者是有多想念我?而我认为测量关系远近或者是好坏,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情,一个是利。品牌关系也是一样,情分深浅,利分多少。但要说明的是,这个情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有之情,就是我真的喜欢你;另一种是应有之情,我有义务照顾你,就像哥哥照顾妹妹一样的。对品牌而言,真有之情,就是我真的喜欢这个品牌。应有之情,可能是因为我跟这个品牌是来自一个国家的,处于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我才喜欢的。这个与真有之情是有区别的。下面我们提到的情主要是真有之情。如果大家把情有深浅和利分多少,组合成四种情景(如图27-2所示),就会发现,做生意,品牌与客户之间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情不深,利不多。这个象限的客户还在外缘,要判断是留还是走?第二种是情深,利少。对这个象限的客户要深挖需求,增加交易的机会和频次。第三种是情浅,利多。这个象限的客户更多的是增加情感,因为钱是冰冷的,人是温暖的。第四种是情深利多。哪一种是我们希望的呢?当然是第四种,我们希望前面三种情况的客户都能转化为第四种。情是做人,利是做事。所以,品牌关系的管理就是分类之后的情而利。情而利既可以是品牌关系的分类,也可以是品牌关系互动的手段、方式或润滑剂。情而利是相容的还是相斥的?比如有人说谈钱伤感情,就是这个道理。

图27-2 人际关系的分类

三、中国式人际关系要点

最后,我想讲的是中国式关系技术层面的要点。这个请大家参考曾仕强老师讲的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就是人际关系的起点。包括一表人才,两套西装。说的是一个人不仅要有内在的修养,还要有外在的形象。对品牌来讲,道理是一样的,既要有好的里子,又要有好的面子。第二就是人际关系的媒介。包括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一个是喝,一个是玩,当然这只是个代表,并不是说你要去喝酒打麻将。这里说的是要有爱好,但要适度,不必强调输赢得失。第三就是人际关系的交往。包括五方交友,六出祁山。说的是要多跟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人进行交往,这样能够建立更为广泛的社会网络,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第四就是人际关系的技巧。包括七术打马,八口吹牛。打马是针对别人的,通俗来讲就是拍马屁,但我们这里讲的是赞美他人;吹牛是吹自己,在品牌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自己说。这里我们要强调打马和吹牛,不是没有根据的,夸大其词的赞美和吹牛,而是尊重客观事实的、适当的赞美客户和品牌传播。第五就是人际关系的修养。包括九分努力,十分忍耐。就是说在品牌与客户关系互动过程中,品牌要非常努力,只有努力了,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是肯定不会成功的。另一方面就是百炼成钢,百忍成金,品牌要能忍,最终才能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这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两个小点,属一对阴阳,大家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而要从背后的寓意去理解。谢谢大家,这节课就讲到这里!

本文已申请数字内容存证证明,数据希哈值:9c87338a81884f45042413ccd22710cf22ae7b724be7e6b8cef3f721965a614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