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教育戏剧引导员的头几年,我似乎给自己定了一个过高的目标,希望能关注和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然而最近,我再次反思我做教育戏剧的初衷,我发现了问题。
今天教育戏剧的班上出现了一次意外事件:
一个男孩子最近在游戏中违反了规则,遭到了其他孩子的批评,于是他非常生气和批评他的孩子对抗了起来,在即将动手时被我制止了,这个孩子气不过直接背上书包扬长而去。
我一开始追在后面,着急的叫他的名字,因为我担心他的安全,班上有些同学也跟我出去追,他越走越快,然而,后面我发现他不是真的要走,他不断回头看有没人跟上,于是,我说:你回去吧,下楼注意安全。说完我就走了。
这个看似倔犟的孩子,他离开课堂的行为和他的坚持,到底在表达什么呢?我该怎么做?
如果条件允许,有助教的情况下,我会直接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谈话,但正是今天的情况,让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追在他后面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征求一个孩子的原谅吗?这就意味着我认为他违反规则的行为是正确的。
很显然,无论是游戏,还是其他场合,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多数人的利益,想想看,交通规则、法律的制定,是无数人出了事儿之后才想出一种解决办法,就是大家集体想出办法避免灾祸,才有了规则。
回到这个事件,虽然是个游戏,但依然不代表我们可以漠视契约和规则。于是,在那一刻,我发现,如果我真的在乎他,应该是他来做决定。
后面,他很快回来了。在放学下楼的时候,楼梯很黑,他打开了开关,我说,谢谢你,这下不会有人摔跤了。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独立,成长,同理,自信,但现实情况是我们以一个老师或者家长身份去替他们做主,他们依赖我们去解决问题,这等于这个孩子没有没有空间和自主权,他们在日复一日的指导下,将越来越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她变成了无所谓的人和没什么想法的人,因为他做的任何决定和任何想法会被否定和评判,不负责、什么都不用想似乎是更安全的应对方法,至少不用被呵斥,而他的想法一直被忽视,所以慢慢的就随了大流,以无所谓的态度解决所有问题,心理学上称为 习得性无助。
我们希望,等到十几年后,他们长大成人后,是积极勇敢和充满智慧的,不消极不推卸责任,而现在,就是积攒力量的时候
参考书目推荐:
《全脑教养法: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策略》
《童年的秘密》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