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十八小听宋依婷老师讲《分段计费》。
我想到了李希贵校说的一个观点:让学生回到内动力。
他说:我们必须让整个学习过程“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但是现在的课程逻辑和教学逻辑,从全球来看,基本还是从知识,到技能,到学科,然后到问题。我们必须做一次颠覆,从问题开始,然后根据它找到学科、找到知识。在应对挑战、应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找到了学科、找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种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李校长在30多所学校中,正在推进一个叫“任务学习”的实验。“任务学习”,即挑战,给学生一个个挑战,然后令这些挑战“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什么是有意思?就是突破孩子的认知,超出他的预期。
什么叫有意义?就是高挑战、有价值。
什么叫有可能?就是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发现学生的潜能。
举个例子,在第一个“突破认知、超出预期”板块中,给小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些作业。
班里养了一只乌龟,请代它写一周日记,并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你是一位驯鹿员,如何让放养的麋鹿不吃校园植物。因为我们很多学校现在都养着动物,其中一些学校放养着鹿,这些鹿都到教室去听课,但怎么确保它不吃你不想让它吃的食物?
我们的数学课怎么上,才能做到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呢?
宋老师这节课很扎实,过程清晰,指导得当,但吸引力还是不够。
探讨三个问题:
1.用“图”画出思路来,如何?(体现学习方法迁移)
2.追问一句“原来都是标准计费,为何现在要分段计费”,如何?(凸现合理公平,学有价值的数学)
3.提出问题不用帮学生理解题意,让他们自主探究,如何?(呈现多样性,化错教学,学生当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