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回到内动力

今天在十八小听宋依婷老师讲《分段计费》。

我想到了李希贵校说的一个观点:让学生回到内动力。

他说:我们必须让整个学习过程“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但是现在的课程逻辑和教学逻辑,从全球来看,基本还是从知识,到技能,到学科,然后到问题。我们必须做一次颠覆,从问题开始,然后根据它找到学科、找到知识。在应对挑战、应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找到了学科、找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种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李校长在30多所学校中,正在推进一个叫“任务学习”的实验。“任务学习”,即挑战,给学生一个个挑战,然后令这些挑战“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

什么是有意思?就是突破孩子的认知,超出他的预期。 

什么叫有意义?就是高挑战、有价值。

什么叫有可能?就是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发现学生的潜能。

举个例子,在第一个“突破认知、超出预期”板块中,给小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些作业。

班里养了一只乌龟,请代它写一周日记,并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你是一位驯鹿员,如何让放养的麋鹿不吃校园植物。因为我们很多学校现在都养着动物,其中一些学校放养着鹿,这些鹿都到教室去听课,但怎么确保它不吃你不想让它吃的食物?

我们的数学课怎么上,才能做到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呢?

宋老师这节课很扎实,过程清晰,指导得当,但吸引力还是不够。

探讨三个问题:

1.用“图”画出思路来,如何?(体现学习方法迁移)

2.追问一句“原来都是标准计费,为何现在要分段计费”,如何?(凸现合理公平,学有价值的数学)

3.提出问题不用帮学生理解题意,让他们自主探究,如何?(呈现多样性,化错教学,学生当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