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业在家的抖明狗,跟姐姐的孩子(一岁的菠萝宝宝)和婆婆度过了无数个工作日。相处的过程中,抖明狗发现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在家长外出上班后,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玩起了手机。
这一届的家长还是孩子时,他们的父母曾把网络当做洪水猛兽,杨永信等戒除网瘾的机构在当时十分常见,不少父母把家中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送进这些机构,希求他们能够戒除网络。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电力一样常见的事物。正如放弃使用电力一样,“戒网”在当下也变成了一个很可笑的概念。而曾经那些担忧孩子沉迷于网络的父母们,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陆续尝到了网络的甜头。
不少九零后发帖吐槽自己的爸妈追网文、网剧,刷抖音刷的比自己还溜,而这也暗含着一个危机。曾经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带孩子任劳任怨的祖辈们,因为拥有了丰富的网络娱乐方式,而在育儿上产生惰性。
全民对于手机和网络的沉迷并不仅局限于年轻人和新近学会手机使用方法的中老年人,还向下蔓延,囊括了低幼儿群体。中学生们早早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在互联网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空间,而未取得手机的幼儿园、小学孩子们则沉浸在IPAD视频和游戏中不能自拔。
就连不能言语的婴幼儿,也在家人们玩手机时受到这方小小屏幕呈现的光色的引诱,先比无聊乏味的玩具,手机对于他们无疑具备更大的吸引力。
一旦有了使用(无论是观看还是自己滑动屏幕)手机的经验,这些婴幼儿们获得满足的闸值就会随之水涨船高。不能发生、移动的玩具,或者只能发出单调声音的玩偶都不能再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会哭闹着要求使用手机,获得进入那个声、光、色具备的精彩世界的权利。
隔代教养往往伴随着溺爱,家长或许可以坚持科学的育儿方式,对孩子狠下心。老人们却难以承受孙辈的哭闹,于是结局往往都是老人把幼儿抱在腿上,祖孙一起看着眼前这方小屏幕这样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景。
婴幼儿玩手机的危害,并不仅仅是明面上的对视力的伤害(几岁的孩子视网膜还未发展完善,长时间近距离地看手机对他们的视力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还包含注意力分散的隐忧。老人给孩子看的大多是短暂的小视频,一旦习惯了这种简短,却有声有色的内容呈现方式,今后孩子上学、学习时,面对四平八正的文字和单一的音频都难以提起兴趣,学习意愿会大打折扣。
同时每段短视频都只会持续很短一段时间,而后就会开始新一个其他题材内容的视频。长期暴露在这样缺乏深度和持续性的内容中,孩子的注意力也容易被分散,他们今后将很难在同一件事情上持续保持注意力,换言之,就是容易分心。
当你在上班时,家中的老人孩子正在玩手机。不要对这个现象掉以轻心,觉得孩子不哭不闹就是好事,而因深思这个现状对孩子的影响,并及时地进行介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