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归根到底,学校生活中的写作占了大部分原因。
说是不喜欢写作,其实只是不喜欢写作文。念初中时,我怀着对文字的热爱,在语文课老师讲卷子时,用红色的水笔将一道道阅读题覆盖,写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写我的感触,写我的迷茫。
一节课写下来,卷子上都是模糊的字迹,红黑色交织在一起,连我也看不清自己写过什么,只有边角的小片空白能勾起对部分片段的回忆。
那时的我,梦想着能不再写简单的抒情记叙文,而是通过议论的形式把我的观点更鲜明地展现。于是,无比期待着高中的到来。
高中的生活比我想象的更急促,快节奏让我无法再腾出一节语文课来写满整张卷子。而高中的作文也没我想的那么议论。
老师会给我们这些新手一个定好的作文框架,最好是经典六段论,开头一定要点明主题,应用名句肯定是加分项。第二段点材料要抓紧了,三四五段的例子尽量古今都提到,第六段要抓人眼球,文笔一定要上的了台面。整篇文章写下来,自己真正能加进去的观点少之又少,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更具逻辑性,我们甚至被告知该用哪种句式。
于是,我对写作文越来越排斥,对写作越来越迷茫。
写作本是用来批判的,他却一味让我赞美。我曾写过一片作文,作文的材料说的是一个小孩上了公交车后,请司机等一等,他的妈妈还没有上车,几分钟后,小孩的妈妈还没有出现,车里的人便开始催促,抱怨。这时,小孩的妈妈上了车,是个残疾人,车里寂静了。
这篇文章的最佳立意是等待,我写的是不要只着眼眼前的现象。文章写的不好,确实不好,但还是无意中表现了我的观点。文中有一句用来点材料的话,“如果车上的乘客能够再等一等,不要被表象迷惑,或许就没有孩子母亲上车后车中尴尬的寂静。”让我没想到的是,老师给我的评语竟然是“试想,如果孩子的母亲不是残疾人,车上的乘客就该抱怨吗?”
应该吗?不应该吗!生活的节奏如此之快,也许就是因为这短短的几分钟,有人的年终奖金就没有了,有人将要见的人就再也见不到了。这样被耽误的时间,就算上车的人是残疾人难道就不能有怨言吗?孩子母亲上车后的寂静,就不能是对残疾人士的体谅和尊重吗?急切的心情面对他人的拖沓,还能平心静气地等待不是太理想化了吗?
因为这样的分析和点评,我一度对自己的三观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我太势利,太阴暗。但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我发现有很多人和我都是一样的。他们的作文中,也很难体现出自己的观点。只是会学习的人知道在一篇文章中找到评卷人喜欢的东西,再不断积累,最后展现在试卷上。当然也有坚持写自己的观点拿高分的人,但往往需要过人的文笔,普通人很难达到。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改变什么,考试确实是目前最公平的竞争方式之一。老师给的模板也只是想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快地向前。只是悲哀我们的观念终不能最便捷地表达,我还是写不了一篇高分作文。
但简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的文字有地安身,有人品读,让我的文化素养有可能不断提高。让我的灵魂有地咆哮。
正如那句话,你热爱什么,什么就是你的命。我爱这个平台,爱他如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