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人,他自称易学大师,易学造诣深厚,修炼多年,悟透天机,开了天眼。
一想到这事,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我也不能直接和他开干不是,于是,我忍气吞声,写下此文。
首先提出我认为学习《易经》错误的三个观点,我称之为【正易三观】。
1.反对神秘化易经
易经中的“易”有简易之说。大道至简,是宇宙的普遍法则,也是《易经》的精髓之一。
《易经》的本身并不神秘,却有很多人以“天机不可泄露”的说辞神秘化《易经》,故弄玄虚。看到有人说某人开了天眼,跟随某某大师修炼多年,突然有一天悟透天机,得道真传。看得我很有兴趣,不是想跟着一起开天眼,只觉得滑稽可笑。
2.反对直奔命理之学
我反对初学者一上来就直奔奇门、梅花、紫微、四柱之学。为什么呢?
不是梅花、奇门这些东西不好,这样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必须要“强干弱枝”,我说的“干”,是指《易经》本身的学问,是主流的、大部分人都在学的东西。
梅花、奇门是易经的扩展应用,弄不好,很容易“走火入魔”,变成刚才所谓的“开天眼”之人,疑神疑鬼,你说可怕不可怕。
以《四库全书》为例,易学著作的正统部分,都列在经部第一。而与圣人之道无关的易学著作,列入子部术数类。这种重“道”而轻“术”的取舍,值得我们去思考。
3.反对先旁通其他再触类易经
还有一类观点就是初学者不要直接学《易经》,而先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古文观止》、《左传》、《道德经》、《论语》等国学书籍。打牢国学基础。
这类观点看似有理,基本的逻辑错误是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而事实是,《易经》中国古典文化之源,《易经》才是后者的基础。
按照此类观点,我估计大部分人走不到学《易经》那一步就放弃了。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学《易经》,我们都需要对它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用之前,先了解它,这样才能用的好。
在此,提出学习易经的三点建议,我把它称为【学易三法】,仅供参考。
1.了解易经发展历史,对易经有一个全局的把握
易学著作实在是太多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存的1911年以前的《易经》类古籍,就有2000余部[1]。易学著作参差不齐,易学作者也是鱼龙混杂。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误入歧途。
如果我们对易学史和主要易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就知道哪些书该读,哪些书应当精读,哪些话该信,哪些观点有待商榷。这样我们在自学时会少走很多弯路。
2.以经传为本源
《易经》的根本对象就是经和传。古人读易,讲究经传一体,以传解经。《易传》是最早的解易著作,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和传的创作时代不同,《经》本是卜筮之用。《易传》的创作目的在于解经,是我们学习《经》的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秦树沣说:“以经解画,以传解经;合则是,而离则非”。经和传需要结合,不能割裂来看。
3.象数应为义理服务
学习《易经》究竟要以象数为主,还是义理为主,是有争议的,象数派和义理派长期共存并斗争,各执一词,谁都不服谁。
《易经》的形式为象数,内容为义理。由于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象数与义理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讲象数,目的在于阐发某种义理;谈义理,也不能脱离象数这种表现工具。
孔子说:《易》,我后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2]
大意为,对于《易》,我把占筮看做次要的,我注重的是探明《易》的德义。圣人深明(洞悉)神明的道理而创立了占筮(象),从而通晓了数(推演)的神妙义理,进而通晓数的德义(理)。坚守仁义之道立身处世。
孔子主张,观察象,推演数,其目的在于通晓义理,从而立身处世。孔子的这一主张,应是我们学易的正道。
如果你觉得本文还不错,不妨点赞转发。
【创作声明】:该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三阳开泰,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