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个神圣的混沌。宇宙之如此完美,让我们时常无法理解,但我们的未来却是我们选择的,我们通过每天的选择创造了我们的未来。
伊藤穰一提出的未来社会的9大生存原则的第四条原则:风险优于安全。
咋一看这个原则,这非常不符合常理啊。我们常常说,做事情要谋定而后动,要规避风险。在这里怎么变成了风险比安全更可靠?
理解这条原则,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前提:对于确定的时代,风险也是确定的,所以我们要规避。但是,对于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连风险本身都是不确定的,能往哪躲?一些看起来很安全的区域,恰恰是新风险爆发的地方。
前面半句我们很好理解,但后面半句我们还是看不大明白。所以作者给我们举了个例子。
一家公司曾经向作者伊藤穰一投资60万美金做了一项可行性研究,也就是组织人去调研这笔投资是否有价值,但是这次可行性研究却花了300万美金。
花300万美金确是为了规避60万美金的项目风险,这不是跟我们小朋友都知道的,那个丢了西瓜捡起芝麻的小猴子一样吗?这样岂不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如果主动去拥抱风险,直接投资60万美元,即便是失败了,损失也只有投入研究的五分之一。但如果坚持做可行性研究后又失败了,那损失的就是360万美元了。
所以在这个案例中,传统的规避风险的手段没有起到减少损失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增加损失。
德隆·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罗宾逊所著较有争议的《国家为何失败》提到一个观点,前苏联的失败,根本原因就是政府对真正的风险视而不见,为了稳就业、粉饰政绩、不得罪利益集团,落后的不让死,先进的不让干,严重阻碍了创新。
特朗普为何成功?因为拥抱风险。他40岁的时说,“大家以为我真正的收获是我赚到了很多钱,也拥有了某种地位,但在我看来对我真正产生乐趣的是赚钱和做一个项目里头的那种充满着悬念、充满着惊险,但最终我能够搞定的那样一种感觉。”所以人家70岁时,在很多人都退休十年后,他冒着被人讥讽、“晚节不保”的风险还要竞选总统,还干成了。
投资界的“风险投资”也符合这一原则。最早的风险投资应该算是哥伦布的航海计划。
当时,哥伦布找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寻求资助。最好西班牙女王慧眼识珠同意了投资,并且签订合同:凡哥伦布西行所发现之地、取得的财富中,十分之九归王室所有,剩下十分之一归哥伦布本人。最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风险也可能从看起来最安全的地方爆发出来。
1988年,美国黄石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美国投入近万人来扑灭这场大火,直到数月之后大火才被破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这场大火之前,黄石公园被管控得很好,没发生一处小伙就会被迅速地破灭。恰恰是在这样安全的地方竟然爆发了这么大规模的山火,这是为什么?事后,专家人士指出,在可控范围内的山火是对生态环境有益的。此后工作人员会不定时地制造一些可控的山火。
安全有时候是更大的风险,风险有时确实是优于安全的。我们该通过不断的学习,重新审视旧有的风险评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