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的演讲四个多小时,吴晓波的跨年演讲3个多小时,我用了三个晚上把二老的演讲都认真听了一遍,我喜欢同时听两个风格别具一格、又都很有才华的人一起发声和思辨,因为他们的角度不同、观点不同,所以也会逼着自己去“胡思乱想”。
上半部分我想写一些对罗振宇2018跨年演讲的观后感。
2018其实是非常焦虑的一年,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交织在一起。对于我们这些一心想做事想奋斗的青年人凭添了很多焦虑和迷茫。
就举一个例子: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只有美元指数和天然气在全球资产当中是正收益之外,其他资产几乎全是负收益,这是自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在资产市场上出现的第一次如此惨烈的场景。
将近90年最惨烈的经济现象被我们这些只来到这世上三十年左右的人遭遇,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的惨淡金融奇观,我们这些青年人经历了,不知道再过10年回首看是会觉得倒霉还是幸运呢?
我是生在80后尾巴上,我们80后曾苦涩的自嘲:1980年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我们成了新中国首批“独苗”;1997年懵懂的我们见证了香港回归,同时上大学开始收费了,我们80后“踩准节奏”进入大学;2000年我们80后毕业了,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在全国大规模推行;2004年房价大涨,分房政策结束,80后24岁步入结婚买房年龄;2008年我们经历了北京奥运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除此之外我们知道了不但印尼能海啸,还有个叫“金融”的家伙也能海啸。
其实真的不是要抱怨,作为改革大浪潮里一个小小的颗粒,我觉我们这代人有我们要承载的责任,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烦恼,自嘲之后还需要前行。有很多问题没想明白,但我真切感受到:物质的增长速度确实远远将精神和文化甩在了后面;因为炫富、炫丑陋、炫虚荣都能成为风尚,我真的拿不出什么逻辑论证这样的文化很棒,这样的精神很美丽。
我也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使命,比如崔永元,
原来那些负能量的人真的是在骗我、并且很负能量。
他们说高洁的、不自私的人都在书里,都是权力愚弄平民的武器。
崔老师让我看到了这个欲望的时代还有侠骨仁心,看到了纯粹的精神和勇气。
罗振宇说一张通票吃遍天的时代结束了。
这个我是认同的,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不能像过去那辈人挖煤暴富起来一劳永逸,也不能像最早买房子那批一辈子收房租都花不完,也不能像以前考个公务员进个国企就可以安安逸逸一辈子、并且受人尊敬了。
随之而来比较火的是斜杠青年、加班族、北上广深、焦虑这些词汇,我不想跟着一起呻吟,因为从古至今大多数普通人,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人生不遗憾。
罗振宇说未来的大趋势不再,未来的主题是小趋势。
他给小趋势下了个定义:小趋势是影响趋势的趋势,是带来改变的改变。
其实我不太想恭维这个概念,虽然他说这个词2019年会火。
试想我们抓不住趋势,就能抓住趋势的趋势?趋势的趋势不还是趋势吗?只不过加了修饰而已。
就好比一个人问:和平是什么,另一个人答:和平是战争的空隙。
那战争是什么?他又答:战争是和平的空隙。
我觉得罗振宇主要是从横向去审视未来,他列举了我们这个时代一些抓住趋势的人,他从五个方面叩问自己,尽可能的用各种思维、方法和工具去更好的应对未来。
第一问:我能看到事实吗
老罗提到多元思维模型。
其实这个我觉得没那么吓人,说白了就是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看问题。
多思维模型看问题也是巴菲特的好朋友芒格一直倡导的,背后的深层逻辑是对世界充满了求知的好奇和兴趣,还有包容、接纳的胸怀,试想带着自我设限的心境去生活,比如一个人讨厌陌生事物、讨厌突破裂变、讨厌英语、不想学艺术、不爱健身等等,那这个世界在他的眼中一定少了很多颜色、少了很多的维度和触角。再让他去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看问题是不是更难呢?
第二问:我能感知“非共识”吗?
其实也就是我们真的像我们所说的那样鼓励创新、热爱创新吗?
实际的生活是我们喜欢和我们一样的人,不喜欢异类,我们的伴侣、好朋友都是三观和的。
就连古代铲除“非共识”都要用排除“异己”这个词。
老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能!只要你有本事用全新的方法把那些古老的事情再做一遍。
但是他没有说怎么能有这个本事。
我敢肯定的是这个本事不单单是靠智商和勤奋就能得来的,
一定需要有人文的东西在里面,对人们从古至今交流、沟通、生活的感知,这些东西光靠人工智能、靠算法、靠大数据是做不到的。
人们害怕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等科技的力量,我也害怕过,为此焦虑的买了一些书研究,但是现在我的看法是乐观的,我觉得他们也许会大量替代我们的工作,但是好的是他们会倒逼我们重新思考审视人生,重新关照我们的内心。
第三问:我们的时间够用吗
老罗认为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大多数人会活得更长久,工作的更长久。这点我要给他个大赞,乐观的人不值得敬佩,因为他有可能是阿Q,理性的乐观者才值得尊敬,我们着什么急赶路呀,我们有必要为眼前的小挫折反复悔恨吗,我们可以错可以落后甚至失败,人生还那么长。
大约在两千年以前,人类的人口平均寿命约为20岁;18世纪增长到 30岁左右;19世纪末期,也还仅仅平均为40岁上下!
相比之下我们是不是相当于比他们多活了两到三次!我们是不是应该赶紧感谢上帝的馈赠呀~
我们甚至可以把人生拆成好几段去过,今天我要面朝大海、10年后在城市喧嚣、20年后追求激情澎湃、30年追求平静恬淡。谁说一辈子就要一个模样,来人世这么一趟不容易,真要禁锢自己一辈子吗
30岁创业,四十岁回去当安逸职员,五十岁学个吉他,六十岁学个健身,七十岁跳探戈,八十岁带老伴周游世界,九十岁如果九十岁还在的话去百慕大魔鬼三角洲探探险、这勇敢的成本是很低的!万一回来了,一部畅销书就诞生了!
第四问:你的力量从哪来?
老罗认为信用飞轮让企业有了力量,也会让每个人都有力量。
信用飞轮人推人。
2019将是圈层文化爆发的一年,老罗的意思应该是我们好的信用会越来越珍贵,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就像滚雪球一样带来身边越来越多人的信任和相信。
自媒体、互联网让我们和这个世界的链接端口如此之多,比如头条、比如微信、比如公众号、比如小红书等等,我们的一个优点、一个缺点、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被无限放大,链接其他人,突破了空间时间的界限,所以为了向别人展示一个更好的自己,是不是要做一个更好的人呢?一辈子那么长,错了可要付很多成本去弥补的。
这个时代好事不出门我不敢确定,但是坏事传千里我是百分百肯定的,而且可能一夜之间传遍千里都嫌长,可以一分钟就够了。
第五问:我想做时间的朋友,时间愿意和我做朋友吗?
老罗又把2017年跨年演讲的那个公式拿出来了: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
这个公式很酷,可是这个核心算法又很抽象,我觉得真有这样的公式,这个核心算法一定还是人文的东西,一定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因为,违心的做一件事做几十年真的很痛苦,能不能坚持下来都要打个大问号。
而且不管是愚公移山还是敦煌莫高窟的雕刻,最终的驱动力一定是来自内心的力量。
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雕刻家,我们在用将近100年去雕刻一件作品,这个作品就是我们自己。
站在2018我们四处张望询问2019会是什么样,但是等站上了2019,我们还是会四处张望询问2020会是什么样?
这个世界的讯息突然之间如此浩大,我在想我们真有必要恐慌错过某个重要信息吗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在中国,再众所周知的事情,都起码有一个亿的人不知道。而大多数时候是十个亿的人都不知道。
说明尽管我们一直担心漏掉很多信息,但是担心没什么用,很多信息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会遗漏,不过没关系,因为后面还有浩荡如山河的信息奔袭而来。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应该把自己过的像个松鼠,我们不停的囤积大量信息、不停的囤积了大量的书、不停的囤积各种知识和课程。
我们想一年逼自己读50本书100本书,可是这样殚精竭虑的读真的好吗?
如果一年能把一两本经典书籍反复咀嚼、总结、思考,拿来和别人分享交流,我真觉得不见得会输给急头白脸读的那50本或者100本书。
慢慢的深吸一口气,在呼出去,让自己慢下来。
无效的信息很多,里面的知识没那么多,智慧就更少了。
2019还是要多关照自己的内心,没事擦拭擦拭上面的灰尘,让它更明镜一些。
罗老师的演讲观后感总结完了,感觉自己的思考非常跑偏,明年写罗老师跨年演讲观后感再回来看2018年跨年演讲观后感应该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