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古已有之,只不过现在以网络的形式强化罢了。昨晚一个同事在工作群里发了一个筹款信息,主角是他的大学同学,得了尿毒症,筹款金额二十万元。点开仔细看了看,三十岁不到的男孩,一病拖垮一家人,别无他法,众筹求助,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并在群里面反馈了信息。同事们不断反馈“支持”,并且有人不断公布善款积累数字,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短短半小时,善款由三万多增加至近五万,当然结果不是同事一个人的力量,它属于向她一样积极参与并扩散的热心人,但同事的积极参与已经感染了我们,
同样是在昨天,系统内的标兵评选活动占据了本系统各单位的公众号头条,互相转发,认识的不认识的发在各种群求投票支持。其中有两位候选人是我熟悉的,积极的给予了支持,同时转发至朋友圈,号召更多的人支持。我的一些亲人也是给力,除了自己支持,还转发到自己的朋友圈让人支持。不由得想到樊登读书会讲的指数型组织,朋友都以这样的方式和速度传播,不就是一个指数型传播吗,让信息传播更快更远。
两个朋友圈的事例已经讲完,我对朋友圈的认识由此升华。以前,看到有的朋友常常晒吃喝玩乐,觉得烦;看到朋友圈打广告,觉得烦;看到这样那样的活动求点赞,觉得烦。现在,对于晒吃喝玩乐的高兴点个赞,感情好问候几句;对于打广告置之不理,有趣的去看看,对于不忍骚扰的设置不看朋友圈;对于求点赞的积极支持,举手之劳嘛,其实我能理解他们并不想麻烦朋友们,苦于被很多活动的主办方绑架了(主办方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为了不辜负组织也好,孩子也罢,面子也对,只好参与进去。
朋友圈的互动也是信息社会人际沟通的一种方式,不管是求点赞或是求助,你能积极参与,并积极反馈,给的是力量,反馈很重要,它能让需要者看到希望,积极的反馈能感染其他人,让举棋不定者早下决心支持。我也将以更包容的态度接纳朋友圈的信息,支持更多需要支持的人,同时,自己也尽量少去打扰其他人,如确有需要还得借助朋友圈,麻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