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一、定性及简单介绍

这本书不算是一本入门的书籍,或者说,若把它当成一本入门书籍来阅读,你将完全get不到其中的乐趣。

一般带有“简史”字样的书籍,都会力求通过深入浅出的笔触,帮助完全不了解这门学科的读者建立之于该学科的基础认知,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哲学简史》必然是合格,但若仅从这方面来阅读,就失掉了太多的魅力。

所谓简史,往往侧重于重要是事实与人物,并以两者之间的关联作为动力,向前推动历史的发展。但这是哲学简史,也就是说,它的核心在于思想的演进,也就是说它讲述的这一路走来各中思想的呈现、发展、兼容、新生。

于是,你应当知道,这是一本需要一点基础,才能领略其魅力的书籍,就像为长居高墙而嗓音粗哑的美人,若非踏梯而望,必以之为乡野健妇矣,虽不乏尊敬,却不会心生幸福喜悦之情。

若你读过孔孟老庄墨法名,经受过各中神秘主义似是而非的灵魂拷问,《中国哲学简史》的阅读将予一场疏塞的暴雨,将那些之前栓塞难懂,以致于到最后你都准备放弃去进一步理解的地方,以摧枯拉朽之势通通拔除,唯沸汤之过雪可矣

若你未读过孔孟老庄墨法名,那么你或许会愿意读两遍《中国哲学简史》,一遍直追中国哲学的“what”“why”“how”,遇到晦涩就略过,权当科普;二遍在读过孔孟老庄墨法名之后,宛如一个拓荒归来的行者,一边回忆一边梳理旅行的所思所闻,其中妙处俨然不足与人道矣。

二、我的推荐理由

1.东西方之辩

西方哲学以明晰,成体系著称,东方哲学则以混沌,圆融自成著称,这是结论。

为什么?

不讲为什么,混沌入,混沌出,留下的只言片语形成思想乳酸,知道这是思想肌肉增长必然产生的化学物质,却因为乳酸带来的不适,从此放弃思想锻炼,这是损失。

冯老头就像一位口飚英语身着长衫的学究,撸袖撩摆上来就是一番大力按摩,揉到酸除。

2.于细微处见真章

哲学,是一门关于思考的学问,我们想说清楚自己在想什么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更何况要说清楚别人在想什么,这是难点其一;说清楚几种相似的思想之间的细微差别,甚至源着这些细微差别回溯本宗,让未闻者难分彼此,闻者惊讶未闻难分,这是难点其二。

而这两点,冯老头做到了,做得很轻松,甚至可以说是游刃有余,拜读其中仿佛跟另一部白夜追凶,初时不分宏峰,末时一眼可识。

于细微处见真章,冯老头就是那个捅破窗户纸的大师,他就这样捻着一小截儿倒浅一口气撕穿了整个手臂。服气。

3.正确的哲学观

(1)什么是哲学

这是自中学政治课开讲以来,从未真正讲清楚的东西,在这里我get到了:

哲学就是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总和,形而下学是具体的,可见可辨的,是触发思考的基础;形而上学是抽象的,不可知,难于表述的神秘主义,是帮助破思考局限的指引。

任何哲学的理论,如果不能对事实加以肯定就没有值得人相信的理由,而另一方面,如果它对事实作出许多肯定,则它就是一种坏的哲学;但这并非意味着,形而上学不可信,而是它如此明显,就如同人们不会去思考有没有数学一样,人们也不需要特意申明自己是相信数学的。

所以,哲学就是帮助我们形成个性化思考的拐杖,就像呼吸的空气,缺氧方知,如常则无常。

(2)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不是知识,对增进知识没有用,但对提高心智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哲学,我们习得思考,或者说,通过哲学这只指月亮的手,我们看见了月亮。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位月揽星,然看见月亮本身就是一种正向而意义巨大的变量,这样的积累以及触发这类积累本身就是存在的价值,这是其一。

因此,一个完整的形而上学体系应当从正的方法开始,而以负的方法告终;不以正的方法开始,便缺少了对哲学来说最重要的明晰思考,不以负的方法告终,便不能登上哲学的高峰,因为就人的思维而言,预设具体目的地就是阻碍思考本身,因为就人类有限的认知而言,预设即等于偏误,所以不得不承认“不可知”。认识到自身的永远不可能完满,还以此作为基点勇力逼近注定不可能达到的终点,习得这种向死而生的信念,这是其二。

(3)哲学怎么习得

正如上面所说,哲学是从正的方法(具体而可言)走到负的方法(抽象而不可说),哲学习得也是一样,在使用负的方法之前,哲学家或学哲学的人,都必须经过使用正的方法这个阶段,或者说,在达到哲学的单纯之前,需要先穿过复杂的哲学思辨丛林。

因此,哲学的习得没有捷径:从具体而可言的部分开始思考,然后承受抽象而不可说的折磨,最后聆听穿林打叶的幸福。

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

三、我的习得思路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是没有哲学家的,因为我们太爱哲学了,以致于没有人会意识到应该由专门的人来专门研究。哲学就是我们的生活,就像西方将教堂当生活一样,所以并不存在专业的哲学家。

因此,哲学不是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也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甚至可以说,一个我们的生平就是我们的哲学思想。

所以,我不打算赘述阅读其中的各种精妙的欢愉,或者我也描述不清楚。我打算从已有体系修补的角度来展开习得思路。

1.道为道根,儒为道干

这是《中国哲学简史》帮助我建立的第一道框架。

换句话说,儒家知道道的枝干(具体实践),而不懂得它的根本;道家懂得道的根本(运营规律),却不知道它的枝干,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真理的全部。

所谓道根,就是哲学中负的部分,就是神秘主义的部分,它帮助我们确立一个基本的认知:

无论你多么厉害,你所认知到部分都是整体的局部,甚至因为构成你的认知的认识本身就是大师们对于整体的局部,所以你的认知可能根本就是局部的局部。

没有绝对,甚至不要将“没有绝对”当成绝对。这是其一。

道是作为“不可说,注定无法达到”的存在,我们的目的与其说要达到它,不如说是以此无限作为突破思域的尖刀,向死而生,至死方休。这是其二

既然不可说,也注定无法达到,还没有绝对,然我等何为,何不为?我认为就是抓住事物的重点,时刻关注重点,根据已知的规律响应重点的变化,你必须将有限精力投注在尽可能少的目标上,随时关注它们哪怕最最微小的变化,而其余的部分就不再关注了,让它们自发的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就好比转动方向盘后,车身以及车内包含的物体都随之变化一样,这就是“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其三

而所谓道干,就是哲学中正的部分,就是具体而可言可行的部分,它帮助我们解决一个道根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达到,或者说,道干就是那些经过高度凝练的方法论与道理,不需要去再次印证,但需要自己理解,它和“理”最大的不同是,不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与挖掘

也就是说,抛开道儒不论,未来我们通过两条路径来吸纳并演进思想:一方面是关于道根的,比如《禅与摩托车维修的艺术》中良质,一方面是关于道干的,但从这里开始就有了全新的变化——收束点,也就是“与其说郭象注庄子,不如说庄子注郭象”,今后属于道干一类的,都会用来解释道根,用作实践道根的方法论,或者说得更大一些,今后所有有益者,皆乃人论注我道,他道始崩。

这是两个分开的路径,将道根归道根,道干归道干,不论他道我道,皆以根干相分,可以说明白这是两条路径本身就是我们个性化思想演进的分水岭,此谓“体系成”。

在这个框架中,根与干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它们通过“做”构成循环,通过“做”根才能将远见作用于干的指导,也只有通过“做”,干才能将近馈作用于根的理解,这是鼓风机风箱上下开阖的两面,“做”乃两面具备存在价值的空间,失去它就像我们不想象能于真空中使用鼓风机一般。

2.怎么做

风机已成,力由何来?析气之质,分之纯之,蓄意练习,勤补不辍。

明白了鼓风机与空气,接下来就是鼓风了。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无非是两种做法,一则分析提纯空气的成分,以便根据对应的情境采取相应的措施;二则提高臂力的存量,以便可以控制空气的用量。

分析、提纯就是“格物致知,用敬知性”,即通过对外界事物调查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学习、理解事物的规律,认识表象之下不同事物之间、不同运用实例之间,共通的原理,好比“情义公式与运行条件”;而原理的积累又可以反过来帮助理解人心人性,最终帮助我们达到共情共性,这就是“以理化情”,此用以补道干;而后反复提纯、减舍,以补道根。

这个过程就是将珍珠从浊水中浮现的过程,这个转化的过程是必须的,或者说,若没有“用敬知性”,理就无法鲜活起来,就不能从身体里长出来,这样的格物致知就会是一种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无法升华为智慧与哲学感悟。

提高臂力就是坚持且蓄意的打磨,阅读、思考,不断向习得规律进发,勤勉修补、更新鼓风机,甚至不惜推翻重头再来,也随时准备推翻重来。

3.理想境界

不讲至人、完人,不讲完全明白“道”,只求有朝一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用意识去刻意引导就能做出最规律的行为,即从“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做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综上所述

道根三分,“世无绝对”、“无限不可达向死而生”、“无为而无所不为,执道枢而余者相生”;道干万千,以理相成;根干两径,凭践而立;实践者宏,唯勤唯恒。

4.从书中收获的其他“理”

(1)而立乃明理,不惑乃明慧,天命耳顺乃明己之使命,从心所欲不逾矩乃不用意识去刻意引导就能做出最恰当的行为。

(2)仁是内涵,义是仁之外显,浩然之气乃积义所成之气场,一旦中断就会变得面目全非,就算后来又续起来,也会大不一样。

(3)礼是文明与进步的产物,是经过时间沉淀凝结的高效行为规范;礼是知识与理性之外,满足情感需要的诗意化载体,即很多时候无法表达的情感,通过礼及其中约定俗成的符号作为载体,可以实现很好的表达。

(4)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是用来约束上层人物的,因为越往上层信息的数质要求就越高,我们需要通过礼来帮助筛选,而这个层次的人也大多不会做效用低而成本高的事,因此刑法用不到他们身上,而非不能用;同样的道理,礼也就没必要下到底层人物,因为其信息的数质根本不需要通过礼来表达与筛选,所以,反过来运用也是一样的。

(5)和而不同,即承认不同且把不同按照规律协同起来,和谐的表达出来。因此,中是指恰如其分的表达手段,和是中表达出来的最终状态,绝不是简单的明哲保身。

(6)有些事我们不得按规矩做,但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所以一直做不到完美,因为并没有辣么多机会给你练手,所以中庸强调人人应该“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成长为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样才能不断积累,才能做到中和,才能最终做到中庸——在平常与普通用做到中和,这也是精神文化的价值所在要怎么做到呢,不断观察学习,不断分析总结,在平常与普通中不断想着做到中和,恒久可成,这也是对“以理化情”的方法论解释。

(7)以理化情,并非对感情没有感觉,而是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与规律,减少了感情波动的来源,就更加平静,不会因此影响心灵的宁静。

(8)所谓“后其身而身先” 是思想与认知升维后,实施的降维打击,表面上落后,其实是周遭并不懂你的战略,这也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内核,都不在一个维度,竞争是不存在的。

(9)大智若愚实质上是一种抓住重点之后有目的减少后,所呈现的“处处是破绽又无从下手”的混沌圆融境界。

(10)既然事物承载的道是局部的,所以从有限的角度,在特定的场景与情境去理解,是可以得到相对正误的;但在无限的角度,它依然是不具备完全对错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