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育评价
读《给教师的建议——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有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读到本文,应该让大多数教育从业者感到羞愧。之所以说是教育从业者而不单指老师,是因为小到课堂教学、大到人才录用,教育评价的改变不是靠教师这个群体就能完成的?70年前,苏霍姆林斯基就对学生的评价给予了明确的参考例证,但是我们仍然把路走偏了。
国家也及时意识到这一点,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制定方案的目的是:“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什么样的评价就是什么样的导向,方案的出台就是使教育改变“办学方向”,让教育评价趋于正轨,让人才选拔抛弃极端。随后会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面都会出现可喜的变化,2021年的双减政策的落地就是最好的例证。我认为双减政策只是教育改革趋向理性的一个开端,随后肯定会有更多振奋人心的政策出台。
读经典用经典是我们读书的目的,面对70年前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评价观,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又有哪些启示?
第一、评价的目的需要再审视。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相互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可以说,评分是教育上最精细的工具之一。”这段话有两点需要学习,首先是评价的意义在于在互信的基础上有效刺激学生的再成长。这一点在苏霍姆林斯基另一本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也有详细的描述。评价不是一个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破折号。评价的作用是引导与激励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无论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期末考试的评价,乃至中高考,就业考试,其作用依然是引导与激励。且不能用分数单一恒量以往的成绩。其次是评分只是一种工具,所有的评价手段都是评价的工具,且不能把工具当做评价的目的。
第二、评价不能滥用。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评分宁愿少一些,但是每一个评分都要有分量、有意义”。过多的无效评价已经没有了促进激励作用,更多的是对学生的一次次打击,对教育评价的不断漠视。上进心被磨平,进取心被磨灭。
第三、评价不能过分重视成绩。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说: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些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分数的。”里面同样牵扯到两个点需要学习。其一不要过分的关注学生成绩,所谓的好成绩就是好学生。不可否认所有的教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不太喜欢成绩不好的学生。学生也是如此,成绩好会受到老师表扬就喜欢老师,成绩不好调皮捣蛋遭到老师责备就不喜欢老师。这种情况本身也无可厚非,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长此以往老师就会在脑海当中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固化,成绩好的学生做什么都是对的,偶尔的调皮捣蛋正好反映了该学生性格活波。其二要合理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要分析不及格的缘由,又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文中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第三,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关于学生评价指出: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
《给教师的建议》和《帕夫雷什中学》中都有关于劳动的评价,不仅要深入学习劳动评价,还要学习劳动评价中的过程性评价。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