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在一个小山村里,那里山清水秀太阳高,空气清新好风飘。那里不单止是山,而且还是山中山。村庄座落在群山之中,周围被五座高低各异的山峰环抱着,故取名“五*岭”。
那里很偏僻,在我读中学之前,连公路也没能通到村口,而是需翻爬几座大山,大概步行一小时左右才能回到家。
在我读中专的时候,终于修了一条黄泥公路。这条公路并不是沿着我们曾经所走的那条路修的,而是绕经更远的地方,只因这样修建好的公路相对没那么陡峭。而后又过了好几年,才铺成了水泥路。
曾经,我们祖祖辈辈都深居在这小山村里,过着自给自足的贫困生活,直至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我们那里。
在“要致富,先修路”这一要领的指引下,我们村看到了希望。自修好路后,充分发挥着“靠山吃山”的优势,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各家各户大量砍伐杉木、竹子,然后变卖成钞票。短短几年时间,不说家家富裕,但除了极个别好吃懒做的人家外,其余几乎全部脱贫。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村的生存方式也不例外。因频繁的大面积砍伐,导致曾经漫山遍野的野果成了稀有物、笔直耸天高的杉木日益减少、茂盛硕大的竹子逐渐难寻;曾经以为的原始深林,资源不断短缺中。
幸好,纯朴善良的民风习性让村民们很快意识到行为的过激,加之相关政策的鞭策,对于砍伐有了数量及质量上的控制。
所谓数量,即是每家每户在自家山岭里,可最高限度地砍伐多少杉木、竹子;而质量,即是对于所砍伐的杉木及竹子,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或尺度才行。
在这种主观及客观的调控下,再加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杉木、竹子、花草等天然生长的能力超强,保全了我们村的青山绿水,也让我们可以细水长流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山水养育我们,并让我们脱贫,让我们有能力走出大山里头,去看并亲身感受五彩繁纷的别样世界。
随着生活的起色,村民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加上村里交通不便,留守的人口越来越少,学校没了,孩子不得不到很远的地方上学。于是,在城里买房就成了一种大势所趋。
此时,劳累大半辈子的父母已将我们姐妹全部抚养长大,并先后成了家。但是,我们暂时并没能力让他们离开这个地方,只是不允许他们再过度劳累。
在我生下女儿后,带着她们回到山村里居住。主要是贪图家里空气好,另外也可以得到父母给予我适时的帮助,分担我一人带两娃的压力。
在这里,我三母女一呆就是两年多。直到在姐妹们合议下,在城里买的房子装修好可以入住了,父母才搬离了这个住了几十年的地方,到城里带孩子上学,顺带“享福”了。
自此之后,父母只有在炎热的暑假才回乡里避暑。由于工作及生活关系,我极少回去,只是在清明时节,匆匆回去过一两次。每次停留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几小时。但是,却时常梦回故里。
前几年,在“三清三拆”政策的指引下,我们村被铲平。那个承载着我童年故事,及深藏着我成长中所有喜怒悲愁的小山村,消失在滚滚前行的时代车轮下。
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小楼房。我们家的房子首批建成,并已装修完成,前年春节正式入住。
自去年以来,我的老父亲身体不再似从前那般硬朗。他身边的孙辈也相继长大,不再需要他像从前那样精心照料,只要有人看着便行。他变得极爱回乡下老家,今年干脆呆在家里不走,让母亲留在城里给孩子做饭。
我们尊重父亲的选择,落叶归根是一种情怀。我们都时常惦念着山里的好,又何以说服老父亲呆在城里呢?能做的,只是有空时多回去陪陪老人家。
今年以来,历经完层层磨难后的我,更意识到亲情的可贵。休息的时候,趁孩子去上学的空档,匆匆回家看看老父亲。或是,抽空去接老父亲来城里住上几天。
前两天,我又回去村里。一路上,碰到不少乡亲,便与他们寒暄几句。他们说我嫁作他人妇多年却乡音未改,实属难得。
一些话多的人,还会告诉我谁家女儿几时回来,满口别处话,听着不太习惯;某某某又远嫁他乡多年(外省),回家来对着父母也常蹦出普通话。我听了只是笑笑,也只能笑笑。
在如今这个时代,入乡随俗仿佛是一种必然。但是,家是根,乡音是我们心中永不该遗忘的最美语言。
当然,所处环境不同,人会不由自主地悄然变化。离开家后,当长时间没人与你说家乡话后,不自觉地就会变生疏甚至遗忘。
我的乡音未改,得益于家人时刻的牵挂。父母城里所住的地方与我的小家很近,常常不是我去看他们,便是他们来家里坐坐。不在家的时候,我们也尽可能时常保持电话联系。
另外,也要感激我的先生。虽然我们是同一个县的,但我们的语调有挺多不同之处。这么多年以来,他不但默许我说着熟悉的乡语,还时常用我的地方语调与我交谈相处。
这次,在家里住了一晚。但白天时,因天气炎热,没有好好外出转悠。不过,晚上在家门口感受了沁人心扉的山风,及大山里独有的虫鸣鸟叫,别有一翻滋味。
尽管在村里停留的时间不多,但身处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深觉是一种享受。
齐帆齐微课 第5期28天写作成长营 第(15)篇 1944字,共计27012字